1. 首页
  2. 问题详情

如果一审未提交证据,到二审再提交会怎么样?

如果一审未提交证据,到二审再提交会怎么样?
2023-01-04

一审故意不提交证据,这是庭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种情况,多数会不被认可。

如果诉讼当事人一审故意不提交证据,二审的时候提交,如果对案情可能有影响的,首先对方肯定会抗辩, 以不是新证据为理由否定它。如果提交证据一方没有很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一审不提交?这是一种滥用诉讼资源的行为,也会引起主审法官反感,很容易就把这个证据否掉了,并且可能会依法训诫,罚款。

如果有一审不提交的理由,那二审可以提出来,只要对判决结果有影响,有可能被采用。

所以说,诉讼的重点应当放在一审。故意玩花招,往往是得不偿失。



附录:

相关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02条 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采纳。但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依照民事诉讼法第65条、第115条第一款的规定予以训诫、罚款。当事人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对当事人予以训诫。当事人一方要求另一方赔偿因逾期提供证据致使其增加的交通、住宿、就餐、误工、证人出庭作证等必要费用的,人民法院可予支持。
《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第34条:
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
第47条:
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对于这样的提问,我想是没事找话题玩呗。一审故意不堤供证据。会怎样?我告诉你,你是原告,不提供证据不给你立案。你是被告,不堤供证据,判你败诉,原、被告的诉讼费你自己掏。

你肯定认为,不服判决还可上诉,到二审再提供证据,还可找回来。殊不知,原被告两方的一审的诉讼费,是由败诉方承担。且不会再退回的。你再上诉到二审,还要交二审诉讼费。法院不怕你捣蛋的,法院不会陪你白玩的。有胆量二审也不提供证据,你还可申诉一次,还可申请再审。但诉讼费少一点都不给你立案。

有人就反映,有时法院故意判的有争议一点,让你上告,进而多收一次诉讼费。当然这是胡说八道,但诉讼一次收一次费这是千真万确的。

再有一点,一审、二审、申诉、再审。每次法定时间3个月。你故意不提供证据,败诉再上诉,增加3个月时间,目的何在呢?

有编造证据的,有证据故意不提供,今天还真头一次听说。真在头条开了眼界了。

一审故意不提交证据到了二审再提交会怎么样?在之前的司法实践中,有一些当事人或者律师在一审时故意不提交证据,一审判决作出后提起上诉,在二审期间提交。这种行为是一种不诚信的司法行为,不仅不利于案件事实的查清和庭审的顺利推进,也是对司法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为了杜绝上述情况的发生,法律对这种情况做了规制。

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审阶段当事人所提交的证据应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否则人民法院不予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的除外。但是在二审阶段,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必须是新证据。新证据包括一审结束后所取得的证据和虽然是一审结束前取得的证据但是因为客观原因在一审时无法向法院提交的证据。

综上,在一般情况下,一审故意不提交证据,二审再提交,法院不会采纳该证据。但是如果该证据属于上述新证据的范畴,法院会依法采纳并根据证据作出判决。

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我是榨汁小二郎,有任何法律问题欢迎关注并私信我。

2023-01-04

关键的看是什么证据,这证据会不会对判决产生颠覆性作用,还得看法官的判案风格。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都很重要,但是我国大多数法官还是更多看重实体正义,因为这个证据有程序问题,法官就必须把黑的判成白的还是少数的,有的新证据在二审都没提交但是你都可以申请的了再审!。二审案子我打过不少,没碰到过就是因为你一审不交所以二审就坚决不予采信这种,当然也很少有直接改判的,大多数情况是以事实不清为由发回一审法院重申,这有个前提必须再强调一遍,就是这个证据必须要对本案判决结果产生明显的直接的颠覆性作用!有的新证据只是旁敲侧击或者无关紧要的,你就算提了人家法官做判决也都直接无视了。

2023-01-04

在民事诉讼的二审程序中,是允许当事人提交新的证据和理由的。新的证据和理由应当载明于提交的上诉状之中。上诉理由是上诉请求的根据,也是上诉状的核心内容。需要注意的是,二审程序中所谓新的证据必须是一审程序中因为客观原因未能提交的证据,作为原告一方的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故意不提交证据其实是很少见的,既然都已经提告了,肯定是希望能够胜诉的。作为被告一方的当事人只要不存在故意阻碍他人提交证据或者故意毁坏证据的行为,人民法院一般不予干涉其不提交证据的行为。

举证期限

自2020年5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规定了民事诉讼活动中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是有时间限制的。举证期限可以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然后经人民法院批准;若当事人对举证期限有争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难易程度以及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能力等,合理指定一个举证期限。

在第二审案件中,若是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举证期限不得少于10日。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责令其说明逾期提交的理由,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决定是否采纳此证据。举证期限可以延长,但是必须经人民法院准许,并且当事人必须是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延期申请。

逾期举证

一审未提交证据,到了二审再提交不属于逾期举证的情形。二审程序中的逾期举证是指当事人在二审案件确定的举证期限内未能提供证据。当事人逾期举证必须出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如果当事人在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其提交的证据;当事人符合法定情形逾期提交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经审查后可以认定其逾期提供证据的理由成立。详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三百八十八条。


综上所述,一审故意不提交证据,而在二审程序中按时提交证据,人民法院一般会予以采纳;人民法院可能会要求当事人说明未能在一审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该新证据的原因;二审也是有举证期限的,当事人应当遵守举证期限的规定,在举证期限内提交新的证据。

仅供参考,欢迎➕关注,每天与您一起讨论热点问题。

图源网络,侵删。

只要是能证明事实的证据都应该采取,法院的职责不就是查清事实吗?合法有效的证据不管几审都应该做为裁判依据,另外不是每个当事人都能请得起律师,不是每个老百姓都精通法律。

一般会存在以下2种情况:

一、不被法院采纳

根据《民事诉讼法》和《证据规则》,证据应该在一审举证期限内提交,逾期提交的法官可以不予采纳。

超过一审举证期限都会被不采纳,更何况是二审才提交呢!

二、法官采纳证据,但对逾期举证行为训诫甚至罚款

一审故意不提交证据,到二审再提交。

如果该证据为重要证据且影响案件判决结果,法院一般会采纳,但是会对逾期举证者相应的处罚。

比如,民间借贷案件中一审判决原告败诉,二审期间原告提交的《借条》就属于影响案件判决结果的证据,法院大概率会采纳。

当然,如果是一审之后才形成的新证据在二审期间提交,那么法官是肯定会采纳的。

所以,建议大家遵守证据规则,现在的法官尤其是年青法官非常重视程序;如果逾期举证,法官不采纳你也没办法。




2023-01-04

涉法涉诉的问题,其实都很难回答:根本没有绝对、唯一的答案。仅以此为例:

1、即使一、二审都提交了该证据,但一、二审都未做审查、认定。而该证据足以推翻二审生效判决书,民事诉讼法:属有新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符合再审法定条件。

2、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超出举证期限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仍应作为可以推翻原判决的新证据。

3、判决书的终极目的,是客观、公正解决问题。以举证时限为由,不予采信与判决结果有实质性影响的证据,与公正公平的法律原则完全相违背。可以说是感情色彩参与审判权力行使:就是视法律为儿戏、践踏法律、完弄法律、玩文字游戏。

综上,证据啥时提交都行:只是当事人的诉讼策略、技巧,并不是影响判决结果的依据。否则,就是职业道德、操守存在严重问题。

2023-01-04

一审故意不提交证据。呵呵,这个情况有点意思了。作为原告,当然希望赢得官司,早点结案,应该不存在故意不提交证据的情况。作为被告,是有可能。部分律师采取的就是拖延战术,又不违法,法律也禁止不了。不管一审还是二审,双方提交的证据肯定是有利于已方的,证据的关键性,重要性,产生的效力对判决结果的影响,只有法官来断定,采不采纳也由法官来确定。一审故意不提交证据,到二审再提交也不会怎么样。二审法官也不知道你一审不提交证据是不是故意,自然也不会追问。

想说下我的一审情况,恰恰正好相反。我是原告,当然想早点赢了官司,早点结案。我是故意早早提交证据,但就是不想接收。过了好多天显示拒收,继续重新又发,后来才接收。二审开庭,我证据再提交了一次。最后,二审撤销了一审判决,改判了。

2023-01-04

首先一审故意不提交证据的行为不应提倡,应当受到遣责和制裁。其次,留到二审再提交的证据总体上会使证据的效力大打折扣,肯定不如一审对自己更有利。对于二审提交的证据,提交人往往一是要向法庭说明一审未能提交的原因和情况,二是会受到法庭的酌情处理,三是对案情影响较大的证据法庭一般会予以采纳,但对案情影响不大的、比如使提交人利益能够最大化的证据往往就容易不会被采纳。上法庭就是为了公平公正,所以应当别想藏着噎着,法官也不是吃素的,你那点小九九人家往往一清二楚。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angfa.cn/question/10778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