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问题详情

大数据能可怕到什么程度?

大数据能可怕到什么程度?
/uploads/question/20220621/yk5sgo3qg5r.jpg
2022-06-22

我们老家有一个人,五年前犯事儿了,在老家捅了人跑掉了,捉了几年都没有音讯。可以肯定那个人是隐姓埋名,换了身份躲在某个地方。

今年3月份,听说这个人抓住了。不是因为他用身份证或者银行卡之类的暴露了身份,只是因为他坐地铁,刷了一次卡。就被人根据他的行动轨迹找出来了。

具体如何抓住的外人就不清楚了,这也就恰恰说明大数据的可怕,你的一举一动都会有痕迹留下,如果做了坏事想桃之夭夭那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件事,我老公的一个朋友。在广西打工的时候,砍伤一个人,他就逃到了东莞。也是不敢用自己的身份证,办的假证。平时需要用身份证的地方都不去,交通工具也不乘坐。找了个小厂子打工。平时就骑摩托车出行。

没想到一次外出的时候,他撞了个人,交警过来一盘查,暴露了,原来是个在逃人员。马上通知广西的民警过来,把人又带回广西了。


所以,现在的大数据真的是很厉害的,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千万别做违背公众良俗的事情。

2022-06-22

现在的大数据十分强大,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几乎变成了“透明人”,几乎没有隐私可言。虽然大数据使得很多大数据分析者可以更加精准的挖掘目标客户,但是大数据对于消费者来说个人觉得还是弊大于利。很多行业垄断者掌握着很多大数据,比如用户的消费习惯,活动区域,消费数据,饮食习惯等等,通过多方数据汇总分析,进而得到更精准的数据画像,进而找到自己更精准的目标群体。

这么说恐怕很多人依然意识不到大数据的可怕之处。下面我举一些大数据分析的一些实例,你就知道大数据究竟有多可怕了。

实例:美国某商场的数据分析。

美国有一个家庭曾经收到过一家美国商场发来的孕妇用品促销券,这个家庭有三口人,一对夫妻以及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儿,这对夫妻已经过了生育年龄,所以很显然这个孕妇用品促销券针对的是家庭中十六七岁的女儿

女儿的父亲也是这样想的,但是他认为这是商场对自己女儿的侮辱,毕竟自己女儿只有十六七岁。于是女儿的父亲随即就去找这家商场理论,商场态度也不错,向女儿的父亲立马道歉。

很多人认为此事也就完美结束了,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女儿的父亲真的发现自己的女儿已经怀孕了,而且还是未婚先育。

这就奇怪了,商场是如何知道这位父亲的女儿已经怀孕了呢?原来这家商场会对顾客的消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位父亲的女儿最近商场的消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评估该女性怀孕的可能性非常高,于是才有针对性地给这位女性寄了一些怀孕用品促销券

这就是大数据的可怕之处,通过你的消费数据分析,就能分析出你最近的生活、工作情况,甚至是你不愿意向别人透露的隐私情况。就比如这位父亲的女儿,未婚先孕这件事,她比谁都希望这件事不让别人知道,但没想到最后竟然让商场的大数据给分析出来了。

再比如很多网购平台,注册账号就需要输入个人信息,要想付款还要绑定身份证,还要输入手机号收货地址,另外再加上你的网购平台的购买记录。综合对这些数据分析,几乎可以得到一份非常详细的个人简历。甚至还可以分析出你的年龄,工作,生活习惯,购买力等等,这么多信息暴露出来,你们说大数据可怕不可怕。

总的来看:

大数据分析自然有它的好处,一方面方便快速找到精准客户,一方面消费者也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很多网站、软件都会根据用户的喜好来推送内容,这其实也是一种大数据分析。但是如果过度使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隐私将得不到保障,相信没有人喜欢做大数据下的“透明人”!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联系删除!

如果说我在京东搜了“耳机”,转脸刷今日头条,今日头条就不断给我推送淘宝的耳机广告;或者我在淘宝上搜了“牛排”,然后在腾讯新闻里时不时跳出京东,苏宁的牛排广告,这些还不算可怕的话,我遇到过的非常可怕的例子:我和朋友在电话里闲聊,提到了辅导班,我说学而思,新东方这样的大牌子上市公司还是比较靠谱的,但是线上品牌就比较差强人意了。聊天后没多久就能收到推送的学而思广告还有网课品牌跑路的新闻了。更不可思议的是,有一次我跟我儿子说买自行车别非得买崔克,闪电的,你还得长个子,用不了三年又得换车架,我儿子说那你觉得啥牌子合适?我心里想的是捷安特就很好啊,但是我没说出来,怕我儿子觉得我太大家长作风,就说那咱俩一起搜搜看。刚打开某网站,头一页居然全是捷安特的广告,要知道我只是心里想了想啊。以前我会认为大数据会窃听电话交谈内容,但是捷安特的事情让我觉得大数据应该有读心术。

2022-06-22

大数据的可怕,一般人只会想到隐私被侵犯吧?的确,隐私被侵犯这当然是大数据的可怕之处之一。但,这并不是全部。如果实现大数据联网,广义地讲,人是完全没有隐私可言的。因为你所有的可采集的数据,都将成为别人对你研习的工具。这当然有消极的一面,就是一个守法公民的隐私可能被侵犯而不自知。也有积极的一面,那一个网逃,将无处遁形,因为所有的消费记录,甚至是到过之处,都将留有影像记录。

那大数据还有什么更可怕之处呢?其中一个可怕之处,就是所有以信息采集收汇总类的工作将会消失。比如记者、比如会计等等等等。而且一些担负信息收集工作的公司和部门将会消失,你比如办事大厅、中介公司等等。还有一个是贸易的方式改变了。以前是做出东西之后再做市场销售,可以网销或是现实销售。之后不会,之后只会在收集信息之后,按需生产,按需销售。比如,天冷了小王需要一件毛衣,他身上的体感终端感受到了他的需求,然后上传到主机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并将结果交于更多的生产中心。生产中心机器人,以需求将毛衣做好,然后将生产信息上传主机。这时候主机将生产信息发送到小王的体感终端,提示小王,现在已经按您的身体特征生产了一件毛衣,价格合理,你确不确定需要?小王按了确定,然后无人机系统在天黑前将快递放到小王家的阳台。于是交易完成。

这还仅仅是一笔交易,如果这样的交易有三四千万笔呢?你想想天上的无人机,会有多少?这还不算,还有更大量的撮合交易呢?比如,无人机送完小王的毛衣,正好他楼下的小李想寄一份快递,主机将指令分发到无人机,无人机瞬间到达小王楼下的小李家的阳台,快递被第一时间取走。想想,如果这样的撮合交易有三四千万笔呢?再想想天上的无人机。

还还有,很多跟异性偶遇的过程,很有可能是主机撮合完成的。因为经主机分析,你跟这位异性在性格和生活方式上非常契合。于是,异性见面撮合交易完成。你以为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恋爱,其实不过是大数据中心撮合的一场交易。而你们,很可能在交往的过程中,一些消费,大数据中心就已经在你们的消费中收取了佣金。

再多,就不再展开了,目前想到这一步就已经非常可怕了。科幻片分集剧情的感觉。

以前有个搞软件数据的告诉我“没有人比大数据更了解你,包括你自己!”在此不去讨论此话的真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伪装”自己,尽量让我们表现的正常一些,但在网络大数据面前,你的兴趣爱好、行事作风都将被一览无余,甚至很多网站都知道你平时都在浏览什么内容。

大数据能让你的“网络信息”产生价值,从“小”的方面来讲,这些价值可以卖给相关APP,所以我们经常打开某APP,首页就给我们推送“心目中的产品”;从“大”的方面来讲,大数据能加速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真要讨论起来,我认为大数据的恐怖在于“知道的太多”,在这个前提下,它绝对能“先下手为强”,幸运的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有限,如果人工智能脱离控制,诞生自己的意识,再配上恐怖的大数据,科幻电影中的某些情节并非不可能。

言归正传,本文尽量用大白文揭开大数据的神秘面纱,也会告诉大家如何保护自己的数据。

大数据到底是什么?

你可以把每个人分成两部分,基础部分为人体,你在人体的基础上会产生数据,包括吃饭、逛街、打游戏、购物等等,可以说只要你活着,就会产生数据,哪怕是宅在家,那也能证明你是个宅男(女)。

以前的信息数据大多在现实社会中,如果没有成立小组专门研究一个人,那么数据就很容易“烟消云散”。

但在网络化时代不同,人类在网络世界留下的所有足迹,都会被网络“记住”,包括你每天看了多长时间的购物网站,这些数据慢慢堆积后,逐渐就形成了“个人数据”。

起初,个人数据的用处并不大,但是随着网络化进程逐渐加快,数据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时候有人就会建立一个超级大的数据库,里面装满了很多人的“个人数据”。

他们将海量数据进行收集、梳理、存储、分析、可视化,也就是说他们把原材料(大量个人数据)经过一系列加工后,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大数据。

这些大数据有很多类型,例如“W地区90%的人喜欢吃辣”,那么这条数据就可以卖给某购物网站,接着网站就会在W地区主推“辣椒酱”、“麻辣零食”等等。

所以,通俗的讲,大数据就是有价值的网络数据,其中就包括你的网络数据。

大数据到底有多么可怕?

这是个讨论范围极其广泛的话题,也许一群教授讨论10天10夜都说不完,在此我也就不班门弄斧了。

按照我的理解,大数据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在你联网的状态下,或你出现在他人的“互联网世界”中,你所产生的任何行为,都会被记录。

你喜欢什么类型的配偶?

你喜欢吃什么美食?

每年你去过哪里?

平常在家上网,你都干了些什么?

每天你的行动轨迹是什么?几点出门,几点回家,去了哪里?

其实这些都会被记录,哪怕你手机关机,只要你出现在路边的摄像头中,你还是会被“数据记录”。

所以,我认为大数据的可怕之处就是记录并且产生有价值的信息。

然而这还不算最可怕的地方,大数据充其量是个“无主之物”,最可怕的是被背后运用大数据的人,用得好,大数据能加快人类文明发展,用得不好,后果是毁灭性的。

作为普通老百姓,显然这些东西我们无法控制,我们能做的就是知道“大数据是怎么一回事”,如果觉得被侵犯隐私,咱们还得知道如何尽量防范。

普通人应该如何防止泄漏个人数据?

先说一点,完全保密个人数据是不现实的,下面主要讲三块,即“手机APP”、“电脑端百度网页搜索”、“管理微信广告”。

1.手机APP

在安装APP过程中,系统会弹出“读取通讯录、照片、短信、地理位置等权限”,如果你介意,全部点拒绝,特别是通讯录,我就不明白,软件要读取通讯录权限干什么?

“麦克风权限”最好也关掉,有的软件会读取聊天内容,抓取关键词,然后APP里推送相关产品。

此外特别要注意一些来路不明的APP,像IOS可能好点,它应用商店里的APP都经过严格审批,相对来讲,安卓系统的恶意软件多一些。

还有路边扫码送礼物等活动,能不参加就不要参加,我曾经扫了一下,领了个小玩具给我女儿,第二天就收到了20多个电话,里面有装修、教育培训、贷款、保险的,气的那天直接关机了。

所以陌生APP尽量不要装,手机里也不要存放重要信息,比如身份证照片、房产证照片、护照等等。

2.电脑端百度网页搜索

现在用的最多的搜索引擎仍然是百度,为了防止百度抓取个人上网数据,可以在搜索页面关闭“搜索历史”、“关闭预测”。

当然,在登录状态下,也可以点击“隐私设置”,把“记录搜索行为日志”关掉。

此外,绝大多数朋友都不知道还有个设置,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在下方一行灰色选项中点开“使用百度前必读”。

之后点击“隐私权保护声明”,点击“隐私保护平台”,里面就有百度产品的隐私政策,比如“百度地图”、“百度输入法”,有详细关闭采集个人数据的教程,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

3.关闭个性化微信广告

很多时候,我们在刷朋友圈时,总会出现一些关联性很强的广告,比如有次我在维修读了几篇关于眼镜的文章,结果第二天就刷到了某眼镜的广告,我当时就懵了。

后来查了下资料才知道,原来这是微信的个性化推荐,以下就是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的流程。

“打开微信”—“我”—“设置”—“关于微信”—“隐私保护指引”—“个性化广告”(往下拉)—“关闭个性化

推荐广告”(需登录)

结语

总之咱们在网上的数据,都会被记录,目前还没有彻底关闭个人数据的办法,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警惕性,不随意安装陌生软件,不随意打开各种权限,手机里尽量不要保存重要照片、视频等。

大数据始终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作为一名吃瓜群众,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END——

2022-06-22

身背7条人命、逃亡中做了整容手术还改了名字,她妄想通过容颜的改变而逍遥法外。但23年后,仅近因为一张老照片,劳荣枝还是被捉拿归案。大数据有多可怕,看下劳荣枝的被抓过程就明白了。

1996年7月,劳荣枝在江西某歌舞厅打工。坐台是假,仙人跳敲诈却是真。

在一个灯红酒绿的夜晚,顾客熊某忍不住寂寞,被劳荣枝勾搭到了自己的出租屋内。

劳荣枝在屋里做戏,搭档法子英在屋外守候,两人里应外合绑架了熊某,并逼迫其向家里打电话要钱。哪料到,熊某拿起电话就鲁莽报警,最终被残忍杀害。

随后,劳荣枝搜出钥匙,和搭档法子英洗劫了熊某家里,并杀害了其妻女两人。这里强调下,真的可以称为是洗劫一空,值钱的东西3万元,现金人民币、债券、银行存单一个不落,就连110元的港币和100元的美金都没放过。

随后,两人流窜作案,利用同样的伎俩,在温州又杀害2人。

1999年,劳荣枝在安徽诱惑、绑架了电焊工殷某,并将其锁进殷某亲手焊制的钢筋铁笼里。

哪料这次碰到了个“硬茬子”,殷某不相信这如花似玉的劳荣枝居然是个绑匪。为了让殷某尽快交钱赎人,劳荣枝演了一出“杀鸡儆猴”的真戏。

她让法子英以做木工活为借口,将木匠陆某骗到家里,当着殷某的面杀害。这下,殷某才彻底信服了。

他写了两张字条,让妻子准备钱财。拿到字条后,法子英毫不犹豫地勒死了殷某。然后,两人冲到被害人家里索要字条上的1万元。

殷某的妻子也是个干净利落之人,果断报了案。理由很简单——自家电焊铺做了个钢筋铁笼,货款没收到,自己丈夫却被杀害。到头来,凶手居然拿着字条跑到家里要钱,真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被警方包围后,法子英右腿中弹被擒获,后来枪决,而劳荣枝则侥幸潜逃。之后,就开始了一场逃亡与大数据的决斗。

劳荣枝作为仙人跳和绑架杀人的惯犯,有着较强的反侦察能力。

早在江西歌舞厅坐台的时候,就一直采用假名。她的真实信息是案发潜逃时留下的指纹、毛发,以及组织残留物等。这些是身份识别的有效信息和证据,唯一且无法改变。

另外,警方从她家里、学校、打工的单位里获取了更多的信息,比如证件照、人际关系、个人档案等信息。警方对于劳荣枝的了解,也更加全面起来。

在潜逃的过程中,劳荣枝进行了整容,从圆脸已经变成瓜子脸,并用多个虚假名字掩盖身份。此时的劳荣枝,相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之前判若两人,普通人很难辨别出来。

为了谋生,她在厦门某酒吧、4S店和手表柜台先后打过零工。而这三个地方相距均在6公里左右,在地图上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生活轨迹地图,这样就缩小了警方追捕的范围,初步确立了侦查区域。

2019年,劳荣枝到朋友开的手表专柜帮忙。警方在茫茫人海中很快就扫描发现了她的行踪,并通过视频对比、检索系统采集到了劳荣枝的真实信息。通过对她的行踪进行回放,警方了解到了她的行动规律。

按理说,劳荣枝已经做过深度整容,自己的样貌和警方掌握的照片有很大区别,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给大家举个例子,几十年没见的老同学,当你们再次相见时,可能一时半会认不出来。但只要仔细观察、回忆,还是能够慢慢识别出来。

原因就是,不论一个人怎么整容,部分个人信息是无法改变的,比如指纹、虹膜、瞳孔距离、人脸轮廓、人体骨骼轮廓等,这些都是辨别一个人的关键数据。这就是大数据里的神经网络技术。

劳荣枝虽然做过整容手术,但仅仅只是改变了一些面部特征,而虹膜、瞳距仍旧没有变化。在天眼的监控下,她无处可逃,除非常年躲在地底下生活。

被抓后,劳荣枝坚持说警方认错了人。因为,她对自己长久以来整容、健身带来的容貌改变非常自信。但是当警方拿出当年保存的DNA信息比对结果时,劳荣枝彻底被击溃了。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面前,她无话可说,也无可否认。


对于大数据技术,我想说以下几个方面:

【1】大数据技术非常先进。在人脸识别、天眼系统、视频检索等技术面前,只要你在这个现实社会或虚拟网络中出现过,你的个人信息都有可能被数据库记录。

【2】大数据提高了破案的效率。就像劳荣枝这种“女魔头”,即使整容、改名,具备较强的反侦查能力,但是警方还是凭借23年前的照片将其识别出来。大数据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破案效率,进而确保了我们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3】大数据的优点是“懂得多”,缺点是“懂得太多”。如果不加以规范,滥用到商务活动中,将对我们的个人隐私造成破坏。

比如我曾经在网络聊天中提到了“拔牙”,于是,浏览器中就出现了拔牙的广告链接,手机商城里也出现了防蛀、健齿的产品推送。虽然极大地便利了生活,但却让我有种被“窥视”的不安感。


总结语

每一种技术的发明和进步都是一把双刃剑,大数据技术也不例外。它在打击犯罪活动的同时,也暴露了我们的个人隐私。但归根结底,大数据只是一项技术,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关键取决于使用这项技术的人。

各位朋友,对于大数据技术,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2022-06-22

一、先举些例。

你揣个手机,去大型商场溜达,一准有美女迎帅哥,帅哥接美女,态度像仆人,笑容像花儿,让你倍感亲切。你大大方方付了票子,还啧啧称赞,就冲你这服务也是值了。现在开发商修房子,为什么有学区,刚需,刚改,改善,洋房,别墅等之细分?这些类别的房子它是随意而落吗?是否会盘算着配套和区位,而愈发满意!互联网巨头抢着卖菜,还记得么?是不是有多人辩解,时代总要进步!层出不穷的大数据杀熟事件,有遇到过么?

大数据的商业前景,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大家容易对这份先进啧啧称奇,但是你不知道的是,手机里的射频芯片,在你走过路过,不管错没错过,都会帮你递交名片。这张名片上,名义上没有你的名字,但你的性别,身家,消费倾向,实时位置等一应俱全。还不明白了么,大数据精确算计(围猎)啊。原来,帮人数钱的渊源在这呀!未来一天,系统一定可以预算,并支配我们兜儿里的每一分钱。就像《西部世界》里的雷荷波一样,为每个人都来一份人生。

二、大数据里的秘密

数据集成,古已有之。无论行军打仗,还是太平治国,运筹帷幄考验的都是数据情报上的功夫。只是普通人,数据收集的成本太高了,即便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也无法面面俱到。到了近现代,以前企业自己买服务器,自己租光纤专线,自己养人维护,那当然贵啦。地主家也没余粮啊,普罗大众咋用得起。所以只能划重点,收集处理最相关的数据。那时也没有精力研究这些,毕竟搞业务生产,吃饭才是第一。

随着硬件使用成本的下降,才使得人们有财力收集其他数据。也正是因为硬件的集中,使得数据得以空前规模的集合。于是,哇,数据之间原来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事情。尿不湿和啤酒搭配卖的故事,以前绝对是风牛马不相及,不敢想的事,但更多的数据却显示出了if else(0和1)以外的逻辑模式。它似乎突破了给什么就是什么的呆傻原则,它似乎抓住了智慧的密码。这让人惊喜地抓狂,数字淘金时代要来临ing。于是,一众寻找这种联系的算法,开始后浪打前浪。

为了更高效地搜寻联系,各种算法层出不穷,与AI结合更是一道亮眼的光。为了实现用户精准画像,不得不收集尽可能多的数据,其中隐私数据是最有价值的。但收集隐私又是法律不允许的,所以大数据开始显示威力了。大数据的美妙就在于,它既能游击,各个击破,又能抱团,搞集团冲锋,总能将你我包围。利用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数据收集进行上下游切割,任何一个节点都不会构成侵权。但算法可以连接这些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描述体。

三、互联网早已是高墙林立,割据之下你我又能逃向何处

在算法把持下的互联网,管制着各种流量,筑起了一座座事实上的信息孤岛。其产生的效应,好比到亲戚家吃饭夹菜。但凡你夹了的菜,下次来还可以上。要是你夸了(点了个赞),下回来,那必须是主菜啊。久而久之,那亲戚就会排骨,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他家外孙来了,就是炸酱面。

见过海里海豚、金枪鱼之类的捕猎场景么?围困,让弱小抱团聚集。来回穿插,轻松切割,掉队就被分食。现实中搜索的,夹带的,亮瞎眼的,犹如冥冥之中的安排。你我却认为世界根本就是那样。瞧,把你绑起来,还说你心飞扬,倍儿自由。在互联网上的你我,早已束缚在虚幻的茧壳里。

<欢迎加关注BtOfficer,阅读《互联的围城,已春暖花开,我却心向罗盘荒野 》了解更多精彩论述。不仅从行业和投资看科技,更从科技看职业。不仅分享职业技术,更提供职业工具。>

2022-06-22

不管你接受不接受,个人隐私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而逐步丧失,这是无法逆转的,不管怎么用法律去规范,都不可能杜绝。

大数据时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利用大数据干坏事的人。

好的方面,比如抗疫的健康码,这个二维码里包括了你24小时的行踪和你周边人员的行踪,一旦你被确诊阳性,你的密接者很快就能被找到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毒失控,这就是大数据的威力,你说是可怕还是可爱?

又比如逃犯,只需要他露脸使用一次智能设备,就能被定位抓捕,你说是可怕还是可爱?

当然,大数据泄露被犯罪分子利用的案子并不在少数,比如通讯录轰炸,比如银行卡盗刷,但不能因为有危险,你就回到石器时代,吃饭还有噎死人的呢,你就不吃饭了吗?

1、大数据是可以覆盖到个人或者团体的方方面面的,因为你的每一次的行为习惯都是有记录的,那么有记录通过算法机器可以预判到你未来的消费或者是决策依据。

2、举个例子是最早的大数据案例,美国一个家长把一个医药用品公司告上法庭,因为该公司给他未成年的女儿寄怀孕相关的资料,事后沸沸扬扬的公司道歉赔偿了事,但是几个月后该孩子确认怀孕了。这个公司怎么知道呢?因为该未成年人浏览了很多关于怀孕怎么办的网站,所以就有了预判。

3、我们的淘宝和支付宝,平时你们留意如果这段时间你浏览的东西同一类的多,那么你下次被推送的东西就会是类似的,或者你这段时间买了1000块左右的东西,那么你会收到的商品推荐都是500以上的,你购买了尾货50左右的东西这段时间你收到的推荐就是不超过100的推荐,这个就是大数据对每个人的消费行为数据所做的分析。而消费数据就涉及到金融安全了

4、大数据是机器学习的行为你所做的一切,比如吃饭团购,你的口味会被学习,下次可以给你推荐2楼有合适的,你出行滴滴,会把居住区域活动区域共享出去,可以预判你的经济水平等等

5、综上所述,科技是双刃剑,大数据可以让个人生活更便利,得到更好服务,也让我们个人成为透明人,所以大数据立法保护是迫在眉睫

2022-06-22

拿着手机,看着文章跟媳妇说,我该配个老花镜,人到中年,眼镜花了,看小字看不清了。第二天早上打开手机,惊奇的发现所有的APP字体都大了一圈,而且头条里的淘宝广告和抖音广告都是推荐“老花镜”的,我绝不相信这是巧合。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angfa.cn/question/8416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