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问题详情

为什么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只占中国人口的4%?但感觉遍地都是大学生?

为什么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只占中国人口的4%?但感觉遍地都是大学生?
2023-10-13

看图,这是统计局发布的本科以上毕业生人数。1998年至2016年,本科以上毕业生总人数4756万人,2016年中国人口数量为13.83亿,算下来本科以上毕业生占比3.44%。

所以,从整体比例来看,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实在是少之又少。

我们觉得遍地都是大学生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中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占比不到4%,但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总数也将近五千万,五千万的数量并不少。第二,这里仅仅只是本科生,不包括大专生,而现在大家所称的大学生基本是包含大专生在里面,若包含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则人数还将进一步增加。第三,人口集中。因为学习原因,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在城市就业。大学生往城市人口集中。第四,工作原因。因我们自身原因,我们身边的同事以及接触的朋友,基本都是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导致我们人员大学生遍地都是。

2023-10-13

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先来纠正一个知识点,大学生指的是在高等院校注册入学并且接受教育直至毕业前的群体统称,大学生的范围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所以从严谨的态度来说,两者是不对应的。

既然提到大学生的规模,给人一种“遍地都是”的感觉,那么我们有必要了解清楚到底目前我国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底有多少人?到底占人口比例多大?占就业人口毕业多大?

1.全国专科生毕业人数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来看,从1978年到2017年,全国专科毕业生人数总计4595.4832万人,其中1979、1980年暂无数据,2018年暂未公布数据,但可以根据近几年数据进行推测,2018年专科生毕业人数大概在350万左右,因此可以粗略估计截止2019年,我国目前专科生数量5000万左右。

2.全国本科生毕业人数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1978-2017年全国本科毕业生人数为4588.3837万人,再加上未公布2018年毕业生(根据往年数据推测400万左右),因此,全国目前本科生总量粗略估计在在5000万左右。

3.全国硕士生毕业人数



从国家统计局信息来看,只显示2004-2017年的硕士毕业生人数,但幸运的是,有1978-2009年研究生毕业人数(注意这里的研究生毕业人数包括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总计249.5095万人,去除前面提过的2009年我国博士毕业生在33万的规模,那么1978-2009年硕士毕业生应该在216.5095万人,再加上2010-2017年的361.8441万和2018年预计的52万,因此,截止2019年,全国硕士毕业生人数在630.3536万左右。

4.全国博士毕业生生数量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我国博士毕业生数据是从2004年开始显示的,从幸运的是,此前官方曾在在2009年8月31日发布过一份数据,截止那一日,全国累计授予博士学位33万余人。再把2010-2017年的数据相加(计算结果是42.4602万人),总共大约是75.4602万人,如果在把2018年大概6万毕业生算进去的话,截止2019年,全国目前应该有81万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等人才。

从公开数据来看,2018年我国总人口13.95亿,目前仅查到2017年我国劳动人口为90199万,计算出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占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为11.87%,可以说这个比例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换句话说,十个求职者中,就有一个是大学生。当然了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的比例还没有达到1%,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依然是社会最稀缺的人才。

注意:如果严谨一些的话,我们会意识到,博士生和硕士生其实已经在本科生中统计过了,所以减去这接近的1%的话,那也依然还有10%的比例。

坦白说我并不喜欢“遍地都是”这个形容,虽然国内大学生人数达到10%左右的比例,但是毕竟是接受了国家的高等教育,国家的未来是要交在这些人身上的,只有这一大批人发挥出应有的能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早一天到来。

辛苦码字,期待各位朋友的点赞支持!

2023-10-13

与题主一样,作为一个曾经的高校毕业生,我也是感觉自己周围到处都是大学生。刚毕业时候还有一种优越感,随着时间增长,发现自己身边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连硕士博士也不鲜见。所以,有时候就感觉大学生一抓一大把。但这与实际的数据相比有很大差异,也就是说,我们的主观感觉与事实之间差异很大。

首先来看一下关于本科毕业生的真实的数据。

1.从大学生绝对数据与人口占比来看,绝对数量在1亿左右,但占比较低

据统计,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2017年,我国的本科学历人数大概是9000万,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834万,2019年达到820万左右。但我们的人口基数大,截至目前,我国人口总数就已经超过14亿。计算一下,中国本专科学历在总人口中占比为7%多一些,但其中本科生及以上学历人数约占50%左右,也就是说,本科生人数一共有5000多万,接近于于题主说的4%,比例很小。
2.整体来看,高考录取率是逐步提升的。
1977年,刚开始恢复高考的时候,录取率只有5%左右的比例,也就是20个人之中录取一个,而且还不一定是本科生。但到了2017年高考录取率就达到了70%以上,其中三本以上的本科生录取率也达到了接近40%。高考的录取率越来越高,本科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快速增加。

3.本科生数量的构成较为复杂

尽管都是本科生,但是来源相对多样化。本科生之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获取的文凭。但中国教育形式是多样化的,其中还包括自学考试,函授、成人高考等其他形式。也就是说,很多低学历的人群通过非统考的教育形式也逐渐拿到了本科及以上的学历,而且这个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随着非统考本科学历人数的增多,以及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化,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尽管表面上统计的数据看上去人数较少,一方面这个数据并没有将所有教育渠道的人数统计进去,另外随着高校录取率的逐步增加,大学生的数量确实也是越来越多。

那么,为什么感觉自己身边都是大学生呢?

1.圈子原因

所谓圈子是指你的生活和工作圈子。因为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与生活的圈子选择上都具有趋同性,也就是选择差不多渠道、目标和趣味的圈子。这样一来,大学生便形成了学历相似或者相近的工作或者生活圈子。

这种圈子有两个特点,一是扎堆,基本上明显区别于低学历的群体;另一个特点就是志趣,也就是说学历差不多的人在一起会有更多的沟通和话题,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成长。

圈子现象非常明显,不信大家可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学生周围基本都是大学生,而低学历者周围基本都是学历不高的人。这是普遍意义上的,排除极个别个体或者人群。

2.环境限制

什么是环境限制?就是个体生活的区域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的潜在影响,导致不同的主观判断。

生活在相对落后和偏僻区域的人与生活在沿海发达区域的人,其区域环境差别很大。比如,一个北京的市民,出门到处都可以碰到大学生,真的是多的不得了;但是,你到贫困区域感觉一下,能碰到几个大学生还是比较稀罕的。

当然,个人的生活环境也对其主观感觉形成直接影响。比如一个企业的高级研发人员,无论是工作中的同事还是茶余饭后的朋友,绝大多数都是与其工作或者生活相关的类似人群。低学历者或者非相关领域的人群不容易走进他们。

另外,环境也决定了教育基础的不同。发达地区师资力量雄厚,教育基础好,培养的大学生数量较多,尤其是高校较多的区域;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师资力量不够,教育资源匮乏,学生的机会和条件都不好,培养的大学生数量较少。当你身处教育基础较好的区域,会明显感觉大学生比较多。

环境的影响,决定了个人主观认知的明显分化。有的人觉得身边都是大学生,而有的人会觉得身边没几个大学生。

3.经济基础的磁吸效应决定了大学生的群聚现象。

只要是有较好学历的群体,谁都不愿意白白浪费自己十年寒窗所学习的知识,都会寻找最好的能够发挥自己能力、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到处都有,只有在就业机会较多或者资源相对充盈的行业、区域或者职业领域才有。

这一现象形成磁吸效应,使得高学历者聚集于收入较好的行业、聚集于职业前景较好的单位或者区域、聚集于经济条件和环境较为理想的城市或者省份。
另外,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大家将信息获取的渠道与自己的生活和信息平台转移,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更是大学毕业生集中和活跃的地方。

地无分南北,人五分东西,大家以经济和价值为基础,为了自己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就是身在其中的你感觉到周围都是大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这些根本性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影响个人判断的外在因素。

1.媒体效应

现在关于大学生、大学学历以及大学生数量的新闻、事件、广告等信息在不同的媒体上泛滥,对普通受众形成强烈的理念冲击。媒体的导向使得我们感觉自己已经进入了22世纪、周围全部是高科技、周围全部都是高学历人才的这种主观假象。接触媒体越多,受到这种影响越大。

因为媒体的事件聚焦性和时代同步性,一般会将焦点聚集在较为领先的、较为前沿的或者关注度较高的领域,越是这样,你的感觉越强。

2.与媒体相关的意见领袖

我们都知道媒体运营中的头部现象和KOL,殊不知除了网络运营或者媒体运营之外,这种现象一样对我们的判断形成影响。

一方面意见领袖基本都是高学历人群。对于广大受众群体有着重要的思维影响作用。越是接触他们的认知越是被其观点和意见熏陶,这个本身就会让你的认知脱离低学历的氛围,甚至与其隔绝;

另一方面,大学生出身的意见领袖,其主要观点趋向以及目标群体也是潜在的高学历群体。不管你承不承认,只要认真看一些那些意见领袖们的观点以及风格,就会发现,其价值取向以及潜意识的读者群体都是以较高的学历作为默认的受众的。

3.就业门槛的社会效应

大部分职场人都知道,现在想应聘者职位或者想有一份理想的工作,没有本科以上的学历是很困难的。不管企业或者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如何,现在招聘的门槛基本上都设在了本科这个界限。社会上甚至流传着本科以下就是文盲的说法。就连国家招考,很多都是要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大家觉得本科已经是底线了,已经是门槛了,本科生已经多的不行了。

4.从“小流”到“大河”的效应影响

不管怎样,自高考恢复以来,大学生的录取率是越来越高了,大学生的数量是越来越多了。原来只是一条涓涓小流,现在已经成为涛涛江河,尽管和庞大的人口大海相比还是微乎其微,但是我们目睹了从小流到大河的汹涌。

这种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现象本身就会给大多数人以感觉上的冲击。



总体上来说,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占比还是小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国家才更重视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需要更多的高学历人才,需要更多的有真才实学的本科生。未来的本科生会更多,这是趋势。


更多职场观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指尖视野”,谢谢!

起初,看到这个数据,有点不太相信,因为,满大街都是大学生啊,我们单位将近400人,入门门槛就得是本科,但查看数据,发现还真是不到4%,具体数据来源是:

1、国家统计局网站1998年至2016年的数据显示,本科生毕业总人数4756万人,而2016年全国人口数量为13.83亿,本科以上毕业生占比3.44,再加上17/18以及1998年以前少的可怜了的本科以上人数,去除中间重复计算的问题,也就在4%左右。

2、官方数据显示,从恢复高考到2017年,40年间累计毕业的大学生,总数达11518.2万人,粗略按照其中三本以上占一半,专科生占一半,也就是说,本科生有5759.1万人左右。 看起来的确是很多,但是中国的人口139008万人,大学生占据总人口的比例不到9%,而本科生只占4.43%。


所以,4%左右的本科生,确实是比较真实的,那么,为何会觉得遍地都是大学生?主要因素有:

1、大专高职院校太多。我们平常说的大学生,不仅仅是本科生,还有大专,或者高职院校学生,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目前我国有1388所高职(专科)院校,在校生人数总计11049549人。而本科院校,才1243所。也就是说,仅仅是高职院校,就比本科院校多,庞大的高职院校学生占比比较大,构成了大学生群体,同时,还有大量高等专科学校的大专学生,就会给人觉得,大学生多。

2、野鸡大学比较多。如今,即便高考不上官方的本科、专科或者高职院校,但可以上挖掘机、厨师等这种民办的野鸡大学,这样的大学,有392所,按照一所大学1万人计算,也达到了将近400万人,所以,会给人感觉大学生多。

3、自考、自学、函授、职业大学等,虚构了大学生数量。我们身边很多人,没有考上大学,但后来自学成才,拿到函授文凭,或者大专文凭,就觉得,自己是大学生了。我身边不少人,掏钱,上了带“中国”两个字的大学,其实就是在这边开的函授班,毕业后,也冒充是中国某某大学毕业的。

4、三本越来越多。我一直觉得,三本就不应该叫本科,就是混了个本科文凭而已,直白的说,跟本科差的很远,分数达不到、学校不如本科院校,很多都是本科院校下面的分院,有的三本,成绩太差,最后要上五年,所以,三本多,学生多,也同样导致大学生遍地都是。

2023-10-13

都什么回答,我来告诉你好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基本上就这几点。:第一,5%这数据是全体中国人,也就是说中年人,老人,和没到18岁的孩子也包括。你平时不会傻到去问一个10岁小孩读大学没,而中国,中老年人因为时代的原因读大学的很少,比例自然就被冲下来了。

第二:大学扩招,年轻一代人读大学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你都在与你的同龄人竞争自然感觉本科不如狗。

第三:现在渠道多了统招,自考,留学,大专,成教,运程等等大把渠道拿证书也都叫大学生。

所以你就能知道说中国人有5%大学生这数据的意义太小,基本就是个废物数据。重要的是同代人里面有多少读本科的,多少一本的这才是重点!

2023-10-13

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4%已经不少了!更重要的是这4%是一个整体平均的概念,并没有划分到每个年龄段、每个地区的情况。

所以题主所谓的'遍地都是'的说法,有些夸张,只能是某一个地方你看到的情况而已,推广到全国,就没有代表性,样本量也极其有限。再说了,这里面存在一个'幸存者偏差'的问题!

啥叫幸存者偏差?这么说吧,我住在某小区,小区里的人口很多,但在我和老婆没有生孩子之前,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小区里有多少孩子,等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忽然发现小学里的孩子真多,比比皆是。

类似的,当你老婆怀孕之后,你会发现身边有很多孕妇,在怀孕之前其实人数更多,只是你没注意到……类似的现象很常见,这种现象就叫做幸存者偏差,简单来说就是你的注意力放在了哪一方面,你就觉得哪一方面的人比较多,并坚信你的感觉是正确的。最经典的关于“幸存者偏差”的案例如下:

二战时,英国空军为了减少伤亡,找来了一个叫沃德的统计学教授,一帮人对着现存的资料研究了一番,发现安全回来的EVA战斗机都是翅膀上弹痕居多,而驾驶舱弹痕较少,于是有个军官就说了,“显而易见,缺啥补啥,咱们就应该加固翅膀。”沃德当然不会这么轻易下结论,于是开始检查资料,发现所有研究的资料都是安全回来的,也就是说那些没回来的战斗机已经阵亡找不着了,所以他就设想,之所以战斗机能安全回来,恰恰是因为机舱那儿弹痕少,所以要加固的反而是机舱。最终英军听取了教授的意见,事实证明这样确实正确。

所以题目中所说的为什么感觉遍地都是大学生,就是这个道理。假定一个人学历不高,进了某个大厂,工作在一群操作工人之间,生活相对封闭,他就不会有遍地都是大学生的感觉,因为他接触的人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很少。反之,你本身就是一个本科生,那么你的大学同学肯定也是本科生,你进入了一个公司,接触的同事大多数也是本科生,乃至于与你交往的朋友,大多也是学历相当,这时候肯定给你的感觉都是大学生,这是没有错的。

因此可以看出来,你交往的圈子影响了你的这种感觉,甚至是决定性的。

从实际上来看,本科以上学历占人口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4%的比例迟早会更改,尤其在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后,考上大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考上重点好大学那是另外一回事),高校的人数成倍增长,而且最近这两年考研的大军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2019年考研的报名人数达到270万,10年前只有120多万,整整增加了两倍还多。

还有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社会舆论的角度找出佐证,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社会舆论,往往都会把关注点放在'今年有多少大学毕业生?今年有多少参加高考的学生?今年有多少研究生?'还会配上一句:最难就业季!毕业生年年都在增长,年年都是就业最难……反正夸大就对了!在大众的认知当中,这样的舆论就给人一种无形暗示:现在的大学生如过江之鲫,不值钱,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

再配上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一两个找不到工的作大学生的个案,更强化了人们的这种认知。明白这一点,你就能认识到统计数据和自己的感觉并不矛盾,不能以自己的感觉、眼见为实来否定另一面,那就属于偏执和不智了!

喻派职言,今日头条签约作者,15年人力管理经验的职业导师,关注我了解更多。
出版有《绩效管理顶层设计》、《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等专著。
2023-10-13

我是70后。

我们那时候,一百个学生一年级学生,能到五年级的,能有90个,剩下10个不是留级了,就是中途退学了。因为那时候,期末考试不及格就不能升年级,有的人一个小学要读七八年。

好不容易,念完小学,考初中,那时候不看分数,看排名,每个镇根据初中班级的数量来确定招收人数,通常录取六七成,也就是说当初100个一年级学生能读初中得,最多65个。

初三县里安排一次预选,这65个初三学生会有25个没有资格参加中考,只剩下40个学生再参加一个月的强化学习,参加中考。成绩最好的一两个进去师专,出来做小学老师,剩下38考高中,能考上的一半左右,也就是20个。至此,100个一年级,到了高中只有20个了

这20个高中生,到了高三,要参加县里的会考,及格的发高中毕业证,有了这个毕业证才有资格参加高考。到最后走进高考考场的最多18人。能被录取的,最多五个人。其中一个本科(一本),两个大专(二本),两个中专(三本)。

再回头看,一百个一年级学生,真正考上大学的,也就三个。三本在我们那时候,根本不算大学生。所以那时候,大学生称为天之骄子。因为录取率太低,百分之三左右。

21世纪,大学扩招,这十来年,大学生突然多了起来。导致毕业生感觉大学生遍地都是。其实就全体国民来看,并不多。主要是四十岁以上的国民里,存量大学生太少。扩招的后果是,八成大学生集中在22--40岁年龄段。特别是30岁左右的。这是一种短期爆发的结果。

2023-10-13

准确来说,中国人口约139000万,本科学历人口大约5800万,约占中国人口的4.43%。

按照14亿人口来说,在中国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就有5800万之多。4%的本科学历人口真的是很少的一个人口比例。

但是就全中国的人口基数来说,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口大部分是年龄在20到40岁左右之间的人口。排除了很多老年人、小孩和不在你这个年龄段之间的人口。

同时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见到的大部分本科毕业生是年轻人,年龄都在二三十岁左右。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科毕业生到处都是。

中国14亿人口中,劳动力人口约9亿左右,本科毕业生5800亿,约占中国劳动人口的10%左右。

也就是说,这9亿左右的劳动人口中,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本科生。况且现实中的很多情况下,我们面对的都是年轻人,会出现本科学历的人集聚的情况,因此会表面上觉得本科生学历的人到处都是。

但其实现实情况是,本科的人占比人口占的很少。大部分情况下,三本以上学历或者自学成才,以及通过其他取的取得大专或者本科学历的人也不在少数。

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且严重过剩,原因有很多。

就拿近两年的大学毕业生站出来说,2017年大学毕业生795万,2018年大学毕业生820万,预计2019年大学毕业生834万。

数字是非常可怕,每年递增几十万。早晨大学毕业生人口越来越多,出现了严重的大学学历人口过剩的情况,失业率越来越高、就业率也不是非常稳定。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高考制度恢复以来,中国教育改革连续扩招使得十多年以来大学毕业生急剧增加。这既是中国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必须。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年轻人获取学历和护的大学文凭的门槛越来越低,过程越来越简便和不严格。也就是说,想要获得大学学历和大学文凭并不是以前那么难,而是门槛较低。例如成人自考、专升本和其他途径!

仅供参考,希望有所启发。

统计数据差不到哪,中国人多高学历者其实并不多,为什么给人遍地大学生的错觉?

1、媒体信息被大学生(及毕业群体)垄断,不管是写的,还是做传播的,这些领域多是大学生,他们的笔触、视角自然不自然以大学毕业生为基调,所讨论的事感觉也是把大学当作基本起点了。

2、所在一二线城市的确大学生比例甚高,你是大学生,周围就多是大学生了,甚至你会看到研究生、博士生、留学生都比比皆是。其实如果在老家县城工作,周围的大学生就不那么多。不过因为信息发达,沟通方便,你那些大学生同学,又很容易联系得上,感觉大学生就不稀罕了。

3、过去几十年物质发展迅猛,不少人没读大学也赚得盆满钵满,自己当老大,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当你的部署,你会感觉大学生太不值钱了,尤其是10多年来大学扩招,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成为普通学习的一个经历了。

还有就是文凭比较容易拿,即便你没上过全日制大学,搞自考或拿个三本学历,途径不再艰难,想达到即可达到,就认为无人不是大学生了。

我们眼光总看更好更强的,看东部看沿海,看一线城市,其实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大西部,大东北,还有不少落后的地方,那里大学生依旧稀罕。平均下来,大学生还是极少数了。

2023-10-13

关于遍地是大学生,有这么一个段子:在深圳科技园,你随便在那个大厦扔石头,砸中的,10个有9个本科生,还有一个是硕士生。

其实中国的大学生并不多

美国大学理事会就各国大学生比例在全球16个国家进行了一次调查评选。结果显示,在25-64岁的青壮年人口中,俄罗斯54%的人都拥有大学学历,比例世界最高。

1、俄罗斯:54%  
2、加拿大:48.3%  
3、以色列:43.6%  
4、日本、新西兰:41%  
6、美国:40.3%  
7、芬兰:36.4%  
8、韩国:34.6%  
9、挪威:34.2%  
10.澳大利亚:33.7%  
11.爱沙尼亚:33.3%  
12.爱尔兰、丹麦:32.2%  
14.比利时:32.1%  
15.英国:31.8%  
16.瑞士:31.3%

从比例讲,中国的大学生并不多,但是中国人多,所以总体的大学生人数也多,这也是为什么你可以感觉很多大学生的由来。

全国人口4%绝对量非常大,所以你觉得很多

给你算个数,中国现在人口总数13.9亿 ,13.9亿 x 4% = 5560万人,更重要的这个数没有划分到每个年龄段,人越年轻,学习都是越高的。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的大学生,特别是经过几次扩招,只要上到高中,产不多就有大学上了,大学生的比例在越来越高。

还有就是大学门槛降低,有不少网络大学,私立大学也让很多人圆了大学梦。

据2019届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的信息获知,2019届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834万人,比去年还多14万。

每年的6,7月份是毕业季,爆出各种各样大学生就业的新闻,让你觉得大学生很多

每年的6,7月份是毕业季, 这个时候新闻上有各种大学生的新闻。 比如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严峻。

还有各种各样的新闻,问题, 吸引人眼球

大学本科学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要不要先去餐馆做月薪3000元的服务员?
三千块雇不来农民工,三千块你只能雇一个大学生?
2019年高校毕业生达834万,就业压力大,大学生该何去何从?

还有就是大学生跑招聘的照片, 人山人海的。

这样你也就会关注到大学生,就像你的老婆,或者朋友,家人有人怀孕了,你会突然发现怎么这么多孕妇,地铁上,商场里,电梯上。 以前没有关注,现在都看到了。

在一二线城市的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以上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红潮中,大城市流入了几乎全部的大学生,所以当你在大城市,大学生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如果是一些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特别是你看像华为这样的公司,全员大学生,很多人还是博士,科学家。

所以如果你处在大城市,你会发现到处都是大学生。

你的生活圈子都是大学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你本身是大学生,朋友同事,朋友的朋友都是大学生,这就导致你感觉大家都是大学生一样。

所以中国现在大学生比例不高,总数巨大,而且都在大城市,如果你在大城市,本身也是大学生,你会发现,遍地都是大学生。

欢迎【关注】阿布,跨界理工男,每天分享职场干货,HR知识,认知成长。

你周围大学生多吗?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别忘了分享点赞支持阿布哦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angfa.cn/question/15799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