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问题详情

一女子利用航班延误5年骗保300万,为什么过这么久才被发现?

一女子利用航班延误5年骗保300万,为什么过这么久才被发现?
2023-03-28

因为她够贼啊!

一女子利用航班延误5年骗保300万

近日,一名50多岁的女子利用航班延误骗取巨额保险理赔的事情不断发酵,引发广大关注。据悉,从2005年开始,该女子就利用航班延误向保险公司索赔了近900次,索赔金额高达300万。据警方介绍,该女子专门挑那些延误率比较高的航班,而且会一次买很多延误险,如果这个航班出现了延误,那么就立马去索赔;如果这个航班没有出现延误,那么就赶紧退票,尽量挽回损失。也就是说,该女子只买飞机票,并不怎么坐飞机。



总而言之,只要让她碰到了,那么她就能得到400到2000元不等的赔偿,这相比退票带来的损失,可是高多了。因为该女子申请赔偿的频率过高,进而引发有些保险公司的怀疑。随后,这些保险公司选择报警。经过警方调查,该女子存在骗保的行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女子曾经在航空公司上班。



为什么过这么久才被发现

其实,在现在的社会想骗保是很难的,保险公司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甄别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那么为什么过了5年该女子才被发现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该女子曾经就职于航空公司,她知道航班延误里面所牵涉的东西,也明白其弱点在哪里,所有她可以为所欲为。第二,该女子比较狡猾,她并没有一直使用自己的身份信息,而是利用各种手段拿到了20多名亲朋好友的身份信息和护照信息,然后用这些人的身份信息去来回索赔。这样的话,保险公司不容易发现。



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要是做了违法的事情,就一定逃不过法律的制裁。最后,该女子肯定也逃不脱惩罚,毕竟她骗保的金额比较大。再次也奉劝一些人,走正道才是真道理,歪门邪道,不长久。



小易原创,欢迎交流,谢谢点赞和关注!

保险公司做事情不地道,而且太小气。只想吃肉,不想割肉。


这怎么叫骗保呢?规则是你们保险公司制定的,都是摆在台面上的事情,如果你们认为,客户的投保,比如这位利用漏洞的女士,赔偿的数额比较大,你们保险公司可以自己修补漏洞,而不是利用公权,而谋取私利。

只能保险公司赚取,不能个人牟利?

根据声明,该女子是从2015年开始,利用航班延误,向保险公司索赔900次,多吗?

五年的时间,一年不到两百次。

而且,航班延误是女子造成的吗?你们保险公司可以用延误险赚钱,为什么投保人不能用保险赚钱呢?

你认为赔的多,可以找航空公司让他们准时准点,这位女士按照你的游戏规则做事,何错之有?

就因为索赔的数额多了?如果说,那些一年经常坐飞机的,或者一年坐上个一二百次的人,也选择容易延误的,并且受到延误了,申请索赔,是不是也得被抓进去?

她没有错,错在保险公司,如果你认为,在你的有些规则下,你无法赔付,可以不卖这个保险,只想着吃肉,不想着割肉,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本来是台面上的事情,让保险公司这么一搞,搞台底下去了,吃相太难看。

最后,看看人家有良知的律师说的。

至于保险公司为什么现在找这个女士,就是为了杀一儆百吧,杀鸡儆猴,只能我卖保险赚钱,你们不能薅羊毛。

2023-03-28

女子利用近900次航班延误理赔300万的事件引发热议。律师认为:不构成犯罪

一女子利用航班延误5年获赔300万

6月9日,南京市公安局发布消息称,近日鼓楼警方成功侦破一起航班延误保险诈骗案,从2015年至今,嫌疑人李某通过购票虚构行程,在近900次延误航班中获得了高达300多万元理赔金。

事件回放

根据通报,警方接到某保险公司报警称,在机票延误险赔付时,发现以李某为首的多人,使用不同护照号身份证号,多次进行理赔,怀疑公司可能遭遇了保险诈骗。

民警通过侦查发现,李某等20多人自2015年至2019年,在各大保险公司频繁申请航空延误险。理赔金赔付到具体保险人以后,下一步都会把理赔金转到李某手里。

据民警介绍:“在购买航班之前,李某会对航班以及当地天气进行分析。在网上综合评论找了一些延误率非常高的航班,起飞的时候再去看它的天气,她在心里估摸后再去购买航班对应的延误险。”

据调查,李某除了使用自己的身份外,其他用于购买机票的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都是其以购买理财为由从亲朋好友处骗来的。其中一趟航班,李某以5个人的身份索赔到了10多万元。

由于李某根本不会去乘坐这些航班,因此李某时刻关注航班动态,如果了解到航班可能不会延误,她就会在飞机起飞之前把票退掉,尽量减少损失。一旦航班出现延误,李某便开始着手向保险公司索赔。

据警方介绍,李某之前曾从事过航空服务类工作,对于飞机延误信息及保险理赔的流程都有所了解,失业之后的她,便打起了骗取保险公司理赔金的主意。目前,李某因涉嫌普通诈骗罪与保险诈骗罪已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律师认为,购买航班延误险获赔不算骗保

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才亮认为,李某的行为即使有不当,但不构成犯罪,更不应追究刑事责任。因为飞机是否延误是决定保险理赔的关键,这作为投保人的李某决定不了 。

保险诈骗罪,在《刑法》第198条中规定是指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规,采用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保险诈骗罪核心的要件之一,就是投保人是否虚构了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是制造了保险事故。

王才亮认为,正是由于航空保险的特点是以航班延误来构成赔付条件,而航班延误不是投保人所能掌控的,也不可能是投保人的行为能造成的。李某的行为缺乏法律规定的构成犯罪的客观要件,因而不构成犯罪。

题主问,为什么过这么久才被发现?

人家压根就不是骗,何来这么久才发现呢?只是被保险公司咬上了,利用国家资源打击获赔的人。通过这事可以看出,保险压根就不是保人的,人家是搞一个收钱的理由,然后,就没到处去推销,你投保没事就好,赔多了反讹投保人。

所以,以后千万别买保险。


对此,友友们怎么看? 欢迎评论区发表你的见解!



职场中,具备管理能力,你的个人价值和职场回报至少涨10倍,如果有需要,关注我@九合壹匡 我们不定期分享管理经验哦

2023-03-28

前几天看到这个报道。从2015年至今,李某遇上延误航班近900次,获得理赔金高达300余万元,真可谓“航班延误,发家致富”。公安机关调查发现,李某通过购票虚构行程,之后利用飞机延误骗取理赔金获取的。现在公安机关以涉嫌保险诈骗对该子女采取强制措施。

这个行为到底能不能算诈骗?我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感觉便是这个应当不能认定为诈骗。我们可以看看刑法关于保险诈骗的规定。刑法第198条规定了保险诈骗的几种情形:

(一)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

(二)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的;

(三)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四)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五)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

看了一下报道的内容跟刑法规定内容,该女子的行为没有一个能够跟上面靠的上。该女子能够决定就是购买机票,这是女子真金白银购买的机票,能算是虚构的标的吗?显然不行,航班确实存在。至于航班是否延误等并非其所能决定的事项。

当然,公众若真的觉得女子的动机不纯,甚至有悖社会公序良俗,那这个完全可以通过合同法等有关规定来认定这是属于无效合同。保险公司可拒绝理赔,或要求女子返还保险赔偿款。现在上升到刑法,特别是数额如此巨大,对该女子简直就是灾难!

2023-03-28

先说个人两个观点:

  1. 保险公司只有两样不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
  2. 该女子投机倒把已经炉火纯青。

事件回顾:

李某,女,有航空服务类工作经历,有提前获取航班取消或延误信息的途径。

李某通过网络挑选延误率较高的一些航班,然后去查该航班航程中有没有比较极端的天气。

然后李某用亲友的身份信息购买机票,每次购买机票都要用四五个身份,每一个身份,最多购买30到40份延误险。

由于李某根本不会去乘坐这些航班,因此李某会时刻关注这些航班的动态。

如果了解到航班可能不会延误,李某就会在飞机起飞之前把票退掉。一旦航班出现延误,李某便向保险公司索赔。

一份航班延误险的保费大概是40元,赔付金额在400元到2000元。航班延误时间越长赔付金额越高,可以到7000元至8000多元。李某5年时间,获得理赔金近300万元。

其实本事件非常清楚,是不是骗保,界限还比较模糊,我也发现不少的法律人士并不认为这是诈骗。

因为航班延误是事实,李某的机票也是事实,李某购买的航班延误险也是事实,最重要的是航班延误并不是李某造成的。

所以这也是李某五年多一直没有事情的主要原因,因为保险公司估计早发现了,但规则就是这样,或者这就是漏洞,保险公司也没办法,只能赔付。

而现在被某保险公司报案,因为我上面提到的这也不赔那也不赔,估计是这个保险公司研究了这个规则,觉得有诈骗的嫌疑,所以就报警处理了。

有个争议点是:

一般的航班延误险保险条款中约定了必须是实际乘坐且航班延误达到保险理赔的条件才可以理赔。如果李某在理赔材料中故意隐瞒了没有实际乘坐的事实,那确实是构成了保险诈骗。

摘取一个网友对此的观点:

乘客坐了航班,确实延误了,保险公司不赔是诈骗。乘客没坐航班,但是保险公司收取乘客的保费,更应该是诈骗,所以纵上所述,保险公司才应该以诈骗论罪。

2023-03-28

如果是利用自己的身份订购机票不存在骗保。根据出罪时举重若明轻规则,不应当认定为犯罪。具体分析如下:

保险诈骗罪的行为方式包括如下:

  • (1)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
  • (2)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的;
  • (3)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 (4)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 (5)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

一女子利用航班延误5年骗保300万,只可能是适用上述第(1)项的情形,本来不想乘坐民航飞机,使用了自己的身份证订购机票,能否认定为虚构保险标的?

保险标的为机票,机票不存在虚构,当航空公司出票后,持票人享有乘坐的权利,而不是义务,如果认定女子为犯罪容易主观归罪。

行为人利用规则的漏洞是否构成犯罪?可以肯定认为,行为人利用税法的漏洞避税不构成犯罪;我们通过当然解释,出罪时举重若明轻规则,利用税法的漏洞尚不构成犯罪,女子利用保险的规则的漏洞,也不应当认定为犯罪。

2023-03-28

自己上一条头条,谈了下自己的看法认为是构成诈骗。后面看了下很多网友都认为这不构成,明明只是利用规则漏洞,而且有律师也认为并不构成诈骗。

自己曾经也犹豫过,这是否是构成不当得利?但仔细想了想,主观恶意就是为了骗取保险金,利用保险的补偿原则来获取不合法利益,频繁地虚构行程进行理赔,还是比较明显的诈骗,估计后续也会被诈骗提起公诉并判决。

这件事情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也能理解,因为保险公司的负面评价实在太多了,尤其是在人寿险方面,不管是保险公司宣传还是保险销售顾问天花乱坠的引导,购买的时候各种打包票,理赔的时候各种找理由不赔,导致保险公司的名声极差。这是中国保险行业的弊端,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没有做好事前的评估,这是现在以及未来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做好事前沟通风险告知的工作,不要事后再来各种挑毛病。

总之,作为个体,建议还是应当谨慎面对这种所谓的褥羊毛行为,小心保护自己啊。

2023-03-28

典型的店大欺客。保险公司仗着自己是大企业,欺负客人。是你企业产品存在漏洞,你却找消费者的麻烦,这个道理讲不通。你自己的产品缺陷造成的损失,你自己负责。要是按照保险公司的逻辑,知假买假索赔的人岂不是都要关进班房。

买保险的时候,你咋不说不让买,赔钱的时候,你倒是小气了。

2023-03-28

这个新闻乍一看,好像确实是一件骗保事件,但我总感觉不对劲。



细想之下,我发现是这个新闻的描述有问题。



这新闻给人的感觉好像事情是定了性的,但实际上,这个事情和以前那些明显的恶意骗保事件完全不一样。



不可否认,法律有一定的专业门槛,咱只是一名保险从业者,对法律相关懂得真的有限。



但我很认同罗老师的一句话:



“根据法学观点得出的结论最终应当符合一般人的认知,如果一个买菜的老太太都能认同的结论,就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这篇我站在保险从业者的角度,说说我的观点。



特别强调:本文所表达的仅代表个人主观观点,请带辩证思维来看待。



可能有人还不清楚这个事件,所以,咱们先捋一下整个新闻的基本内容:





近日,南京警方抓获一名利用航班延误实施保险诈骗的犯罪嫌疑人李某。



经查,李某自2015年,用亲戚朋友的身份信息,靠自己估摸成功的近900次飞机延误,累计骗取保险理赔金高达300多万元。



目前,她因涉嫌保险诈骗罪和诈骗罪被警方刑事拘留。



这是最开始公布的新闻,后来又有新的进展,我先讲这个新闻,进展后面会讲。





新闻中有四个点很关键:



①该女子买机票了吗?



买了,那么,我们买机票不犯法吧?



别管我本来想不想坐这趟飞机,甚至也别管我本来就有没有打算真的去坐飞机。



我买着玩,不行吗?



该女子有买机票但不坐的权力。



②该女子买延误险了的动机重要吗?



换位思考一下,我们想买延误险的目的,难道不就是为了万一真延误了,能赔点钱?



说万一都说委婉了,我就是觉得这趟飞机百分百延误,所以我买了,难道不可以?



就像我要买寿险,我就是觉得我现在身体很不舒服,随时都可能会挂才买的。



就是这么主观,难道保险公司会不卖给我吗?



难道万一我真的挂了,他保险公司能拿这个理由来拒赔吗?



只要没有明确的不符合健康告知的证明,只要没有明确的触及免责条款,保险公司敢拒赔?



难道保险公司敢要求我必须抱着这钱本来就是拿来打水漂的的心态,才可以买延误险?



所以,该女子通过公开透明的数据,结合自己过往的经验,

判断哪个航班延误概率高,就买哪个航班的延误险,

有什么问题吗?



③该女子退机票的动机重要吗?



前面说到,我有买机票的权力,我同样有退机票的权力。



只要机场允许我退,我就算在最后一秒退也没毛病。



所以,该女子把临近起飞,但大概率不会延误的机票给退了,有什么问题?违法了吗?



前面的三个事情都是合法的,但现在很诡吊的事情出现了,



三个合法的行为,组合在一起,她居然就违法了。



她居然就成了骗保了?



不需要用什么法律知识来强行解释,是个正常人,都应该能做出合理的判断。



上面几点,不构成骗保这个罪名的要素,接下来讲最有争议的第四点。



④该女子用亲友的身份信息违法吗?



我们先想想我们自己可能做过的一些事情,我以自己为例:



因为爸妈不大懂手机订票,所以平时出行旅游,我爸妈的车票机票之类的,都是我代为订购的。



每次买票,订票软件都会推荐各种捆绑的意外险,延误险之类的,我有时候会买,有时候不会买。



那问题来了,我帮我爸妈买的机票,如果延误了,我去代为申请理赔,请问违法吗?



身份信息是真实的,人也是真实活着的,请问合同里哪条说明了不可以帮父母买了?



就算真说明了,父母授权给我了不行吗?大不了给你出个授权证明,你难道敢不承认吗?



也不用说的那么复杂。



在我们人身健康险中,像重疾险之类的保全操作中,就有授权代理操作的这一项,



而且都不一定要本人的亲戚,保险代理人得到授权之后,都可以帮保单持有人做一些保全功能。



所以,新闻里的这些形容词就很有意思了,新闻中说,该女子是骗取亲友的身份信息来购买延误险。



说的好像该女子骗取亲友身份信息做了金融诈骗之类的,了不得的大事情一样。



但人家只是拿来买了延误险,对他的亲友来说,造成了什么严重损失了吗?



就算她的亲友真的认为造成了严重损失,那也该是由她的亲友起诉该女子,和你保险公司没什么关系。



但如果她和亲友解释清楚之后,她的亲友都给该女子来了一份授权证明了呢?



请认真思考一下,结合前面的三点综合来想,这算骗保吗?



你可以说该女子用亲友的身份信息买延误险有可能存在民事上的纠纷,



但在身份信息真实有效的前提下,



人家用自己亲友买的机票,买的延误险,都是有效的行为。



这和我们以往看到的各种隐瞒自身健康状况,谋杀被保人之类的骗保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保险公司以这个理由去报警骗保罪,我觉得很莫名其妙。



以上是我对这个新闻的一些看法,接下来说说最新的进展。





最新消息是警方通报该女子存在伪造延误证明来骗保的行为:





这个通报看起来好像是给这个案件定性了。



的确,如果该女子存在伪造航班延误证明等理赔需要的材料,确实是可能构成骗保罪了。



但这里其实还是有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



这个伪造的材料到底是什么?



是基于真实的航班延误事实,还是虚构了航班延误?



①假如该航班是真实的,且是确实延误了。



那么从法理上来说,该女子严格意义上来说,到底算不算骗保,就是一个很大的争议点了。



因为对于这个延误的航班,人家买了延误险,保险公司本来就该理赔。



所谓的伪造资料和保险公司之间并没有造成损失的这一层关系。



在我们健康险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但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是会按照既定的事实执行理赔。



而不会过于纠结申请理赔的理由和资料,也不可能不赔,更不可能以此来反告申请人骗保。



比如某男子上楼梯的时候,因为看到美女挪不开眼睛,最后不小心踩空了,从楼梯上滚下来,摔成了残疾。



人家去申请意外险理赔的时候,提供的资料上,写的理由是不小心摔的。



你保险公司就不能说他提交了虚假伪造的理赔资料,然后拒赔,更不可能还说人家骗保。



再比如某男子长期通宵看片加持续运动,最后猝死了。



他的家人碍于颜面,申请寿险理赔的时候,写的是该男子太努力工作,长期996导致过劳致死。



你保险公司虽然能核查出他的真实死因,但你不能说人家骗保,因为该男子的真实死因也符合理赔条件。



②该航班没发生延误,该女子却伪造延误证明去理赔。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就确实是骗保行为。



但这就会引出一个更值得玩味了的问题了。



因为这就和我们人身险的造假完全不同了。



航班有没有延误,这不是很客观易查的公开事实吗?



难道不用查吗?核赔部门呢?



反过来说,难道说申请理赔了就直接可以赔了?



那是不是所有买过延误险的人都可以这么简单的就申请理赔并获得理赔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算不算钓鱼?



人家本来最多算个骗保未遂,你先把钱给人家打过去,然后再来个报警,定她个骗保事实?



点到为止,点到为止。





虽然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但从我个人角度来说,



我其实更觉得这个案件偏向是该女子利用自己的经验和保险公司的漏洞薅羊毛。



并不是我要为该女子洗地,犯不着。



该女子固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我觉得保险公司同样并不无辜。



我这里完全是站在一般人角度的思考方式来看待这个案件。



我早就受够了各大销售平台捆绑各种辣鸡险的行为,买个机票,买个高铁票,都给你默认带上一份保险。



虽然说监管已经禁止强制捆绑销售了,但是我要取消这份保险还要找半天。



要么兜兜转转,要么恨不得用蚊子腿大小的字号让我看不到。



投保须知也给你自动勾上去,巴不得用透明字体。



这时候保险公司怎么不强调一下诚信原则?怎么就不怕被骗保?



当真有人很积极的买的时候,怎么就反而说人家骗保了?



怎么就没想过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骗保是可耻的行为,曾经很多很恶劣的骗保案件,在我看来就不可能赔,最后都居然判了保险公司输了。



近几年也一直在说保险公司是弱势群体,



但我们也要注意别矫枉过正。



这个案件在我眼里算不算骗保真的存在很大争议,



至少在我眼里这个案件和以前的那些骗保案的性质不一样。

个人认为这个女的是人才,并且非常厉害,人家是用头脑争取,根本就没有犯法,为什么要抓人家。

这个女的利用飞机延误,从而算出那个航班会延误,就会买那个航班的延误保险,这样只要飞机延误,这样就会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这位女子的确是个人才,这么多年能算出这么多飞机的延误,挣了300万,五年时间挣300万,相当于一年挣60万,一年60万是很高的收入了。

其实保险公司凭什么说人家骗保,人家只是买你家保险,但是航空公司如果不延误,那这个女的是不是买保险的钱是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既然这个女的买了延误保险了,如果飞机延误就应该给人家赔偿,这样很合法也符合逻辑,为什么要抓人,大家怎么看。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angfa.cn/question/12892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