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问题详情

甲午海战,清军不堪一击,历史是真的吗?

甲午海战,清军不堪一击,历史是真的吗?
2022-07-19

当然是假的!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甲午海战”的过程和失败的原因,被很大一部分谣言所误导。比如说什么夹板、舰炮上嗮衣服,还有什么假炮弹之类的言论。而如果我们了解了当时清军的主战舰之后,就知道这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在1888年,清朝“北洋水师”正式建军,当时的主战舰是定远舰和镇远舰两艘7000吨的“铁甲战舰”,在当时而言,是比较先进的战舰,主战炮为305。而这种炮管离地就有3米多高,口径也有半米多粗,想在这上边嗮衣服,想想也就好了。但是,就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来以此反证当时清军的军纪糜烂,而这根本就站不住脚。

再说假炮弹的是,网上很多说这是因为什么造价、腐败等等,但是,这种炮弹是真实存在的炮弹,是一种练习用的“穿甲弹”,这种炮弹本身就是内部填充的是沙子。一炮打过去,最多也就是把对方的船,砸一个洞出来,真正的威胁真不大。但是对战的六个小时左右后,真炮弹打完了,无奈之下,也只能用这种实习用的炮弹,来和日本海军对抗。

能有这种抗战精神的军队,会是不堪一击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大东沟海战”中,最终退走的是日本,不是清朝的“北洋水师”。所以,这就是一些人来恶心人的。

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甲午海战”的确是失败了,而且还很惨!

“甲午海战”其实大概可能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东沟海战”。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北洋舰队主力整体出动,在海上寻找日本主力决战。到9月13日的时候,北洋舰队主力来到旅顺,与日本军舰遭遇,于此同时镇远舰在大东沟附近海域,与日军主力遭遇,双方爆发海战。

整个交战的过程中,超勇,扬威这两条千吨级的巡洋舰先后被击中、击沉,随后,又击沉了经远舰、致远舰,而广甲舰在撤退的过程中,也被日军击沉。至此,“北洋水师”的12艘主力舰,一下子损兵过半。

但是,在双方交战的近六个小时的时间里,作为定海神针的主战舰定远舰和镇远舰从未离开战场,甚至在旗舰对抗的过程中,还成功击退了日方的主战舰西京丸号。整个战役共击伤日方五艘战舰,而由于火炮装备及舰船速度,都远低于日军,在火力仅有对方1/4左右的情况,硬是死战近6个小时。最后在日落时分,日军舰艇率先脱离战场,随后,“北洋水师”还进行了追击,但是由于航速比日军落后太多,追了一段时间之后,宣布撤离。

总之,这一战彻底打破了“北洋水师”亚洲第一的美梦。毕竟在1888年的“亚洲第一”,在1894年已经名不符实了。在这场对战中,日军12艘主舰,均在3000-4000吨,而我们除了定远舰和镇远舰两艘7000吨的主舰之外,剩余的最大也仅仅2900吨,整体吨位更是低于日军。更甚者在火炮方面,也是落后太多,日军使用的是速射炮,一分钟就能打几发炮弹,而“北洋水师”的主炮,需要几分钟才能打一炮。

而航速更是低于对方,“北洋水师”平均航速是10.2节,而日方是平均时速是14节以上。而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北洋水师”战斗近六个小时,最后靠着定远舰和镇远舰死战不退,成功逼退了日方舰队。

这种军队能说不能打骂?能说不堪一击吗?同时,还要注意的是,日军所打造的舰队,就是针对中国“北洋水师”所建造的一支近现代化舰队。针对性极强!可以说,就是在这种完全处于劣势的局面下,还敢于出海寻找日军决战,这种勇气和精神,是值得学习的,而为了国家,不顾生死,与日军拼死鏖战,这更是非常宝贵的。

而第二阶段是在“威海保卫战”也可以说是“刘公岛决战”。北洋海军退守威海卫军港后,在威海保卫战中,定远舰不幸被日军鱼雷艇偷袭成重伤搁浅,最后只能充当浮动炮台与日军对战,最后在丁汝昌眼看无法守住的时候,命令北洋海军自行炸毁定远舰。而另外一艘主力战舰,在11月14日的时候,在回港的过程中,不慎触礁受伤,也是再也不能出海,自此“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彻底丧失,这直接导致了整个“甲午海战”的最后失败。

但是,我要说的是,这不是严格意义上海军在军事上的失败,而是满清政治上的失败。首先,我们前边讲到了,满清海军在1888年的时候,正式成军,在当时的确是“亚洲第一”,但是这是1888年。而在随后的几年时间,定远及镇远率队曾两次访问日本,这极大的刺激了日军,所以,在之后的几年之内,大力发展海军力量,到1894年的时候,日军的整体海军军力,已经远超中方。更甚者所有的舰艇设计,就是针对定远舰和镇远舰而来的。

但是,反观“北洋水师”,在1888年成军之后,就再未添加新的舰艇,这直接让日军反超,而在武器方面,也是从未更新。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丁汝昌也曾经多次上书,请求增加舰艇,但是得到的答复是“没钱”,就算是退而求其次,要求更新炮塔,同样得到的回复还是“没钱”,以至于之前的“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成为了一支空有架子却实用性偏低的舰队(对比于日本而言)。

更甚者,这一帮阻挡海军发展和装备更新的朝堂大臣们,在对外对抗的过程中,还非常的强硬。在他们心中还是“亚洲第一”。在甲午战争的时候,叫嚣最凶的就是他们,如果能够给海军留出一段时间,来更新装备,哪里会造成如此大的惨败。按照当时的日本国力,就算是与之在海军方面,展开军事竟备,他哪里是大清王朝的对手,耗都可以耗死他。

但是一切都没有如果,一步错,步步错!在“北洋水师”彻底溃败后,满清王朝最后的强国梦,基本上也就破灭了,失去了制海权,也就谈不上主权了。这是一个教训,是非常值得警示的。

2022-07-19

甲午黄海海战,北洋海军没有给国人丢脸。甲午战争的溃败,是李鸿章和陆军掉链子了。这么说吧,黄海海战,算是1840年到清朝灭亡,这70多年里最荡气回肠的一战。

黄海海战,虽然我方比日方损失大,但,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一边倒。

看看黄海海战战前形势:

  • 【日本联合舰队】军舰16艘,总排水量40840,火炮268门,鱼雷发射架568,平均航速14.5节。

  • 【北洋水师】军舰13艘,另有小炮舰加鱼雷艇6艘,总排水量32100,火炮195门,鱼雷发射架556,平均航速10.2节。

另外,日本联合舰队普遍列装速射炮,而北洋几乎没有速射炮,火力密度相当3倍差距。以吉野号为首的“第一游击队”,都是战争前不久下水的新型巡洋舰,平均航速高达19.4节。

军舰上差距明显,但北洋海军不孬。

【1】海战开始一小时

很多人说北洋海军的雁形战术不好,实际来看,北洋并没有因为战术吃亏。敌方侧向可以使用更多火炮,但是却把船腹露了出来。

开战后,日本联合舰队鱼贯纵阵,绕功北洋右翼弱舰。北洋海军以定远、镇远为居中犄角雁行队列,攻击日方后侧弱舰。双方都是先捡对方软柿子捏。北洋超勇、扬威受到重创,日方比睿、赤城也失去战斗力。海战开始一小时,北洋不落下风。

【2】第二阶段

前期北洋旗舰定远受损,丁汝昌受伤,无法指挥战斗,导致各舰各自为战,日方指挥其实也是一团糟。不过,日军“第一游击队”新型巡洋舰速度优势,开始体现出来。“第一游击队”绕到北洋舰队后方,对形成北洋舰队夹击之势。

北洋舰队开始落入被动,但是整体上还是临危不惧、奋勇还击,超勇、致远号都是战斗到船毁人亡,以死报国,一个个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北洋舰队沉没4艘,逃遁两艘。日本联合舰队3艘失去战斗力,退出战场。战场上还在战斗的主力舰,北洋4艘,日方9艘,北洋转为全面防御。

【3】北洋没有战斗力了吗?

虽然,北洋舰队拿日本舰队的快速巡洋舰没办法;但是,日方对北洋的定远、镇远铁甲舰也没办法。北定远、镇远与在5艘日舰围攻下,仍然缠斗一个小时,死战不退。

等到稍作修复的靖远、来远两舰和几艘鱼雷艇回援,靖远舰代替旗舰,升旗集队,还要继续再战。

北洋舰队没有丢脸,虽受重创,不死不退。是日舰先怂了,日本联合舰队首先撤出战场。

【4】战后盘点

北洋舰队沉没5艘,死伤1000人左右;日本联合舰队重创5舰,死伤官兵600人左右。相比之下,北洋舰队损失更惨重。北洋舰队就是吃亏在了火炮上面,日本舰队,打出的炮弹量是北洋的20倍。

北洋海军不孬。将近5个小时的鏖战,整个晚晴就没有比这更顽强的战斗了——虽败犹荣。

【李鸿章和淮军葬送了北洋舰队】

虽然,北洋舰队损失惨重,但是仍然有一战之力。

但是,李鸿章只是把北洋舰队,当做他升官发财的工具。一招“弃战保舰”,直接把军舰放港里在当做陆军炮台使用。

平壤之战,主帅叶志超不战而逃,甲午陆战大转折。

旅顺战役,黄仕林不战而逃,旅顺炮台落入敌手。

号称固若金汤的旅顺要塞,坚持了2小时。看好了,叶志超、黄仕林都是李鸿章的淮军合肥老乡。

甲午战争刚开始,李鸿章力主避战求和,准备拿起笔杆子签卖国条约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他为啥不敢一战?

他欺上瞒下,在慈禧跟前吹嘘北洋多厉害。他内心当然明白他的洋务,就是纸糊的形象工程。还有人给他辩护苦苦什么支撑,实际上是辛苦捞油水。这样的人要不是卖国贼?汪兆铭都不服了。

2022-07-19

每每看到甲午海战一段的近代史,我都非常痛苦,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无数人殚精竭虑,办厂、开矿、筹备海军、改革制度、培养人才,已经看到一丝希望,却在短短四个半小时的海战中,丧失殆尽,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被一个刚刚打开国门30年,国力远远不及的日本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平心而论,双方之间的差距没有想象那么大,比之今日中国男足与日本男足差距小很多,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战场之上,差一线就是天壤之别,更何况,日本已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而我们依旧抱残守缺,即便甲午海战赢了,也无法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朝。

先来看看力量对比:1894年9月17日抵达大东沟北洋水师参战舰艇共计18艘,除去炮艇鱼雷艇,主力战舰约为10艘。

其中,定远(丁汝昌就在定远舰)镇远两艘主力舰,排水量过7000吨,各有14英寸巨炮4门,12英寸巨炮四门,时速14.5海里。这两艘军舰即使放在今日的中国海军依然是巨舰,在当时可谓巨无霸一样的存在,是日本海军的主要对手。

致远、济远、靖远、来远、经远等巡洋舰5艘,排水量2-3000吨不等,时速大概15-18海里。

超勇、杨威、广甲等三艘较大炮艇,排水量1300吨,时速15海里。

日军主力舰12艘,其中3000吨左右巡洋舰7艘,包括吉野舰(看到这两个字就刺眼,所以我从来不去吉野家吃饭),秋津洲、松岛(日本舰队旗舰)、千代田、严岛、桥立、赤城等,这几艘都是1888年以后下水的新式军舰。

吨位和数量看起来差距不大,但北洋水师却存在两个致命弱点:

第一:1888年以后再无新舰服役。1888年到1894年,只有六年,按照今天的标准,军舰刚刚具备战斗力,但当时却是军事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新装备层出不穷,如同今天的智能手机一般,几年时间,就是巨大的技术差距。

第二:缺乏速射炮,虽然抢购了12门,但还没有来得及安装。

在舰炮对轰时代,速度和射速十分重要,速度快,意味着可以快速躲避,快速出击,射速快,意味着同样时间,可以多打出几发炮弹。

定远舰主炮从装弹到发射,约要五分钟,而日本最新速射炮,一分钟可以打五弹。

李鸿章当然知道其中的厉害,他曾多次上书希望添置新舰,但都遭到了主管户部的翁同龢阻拦,作为帝师,翁同龢八股文的水平高不可攀,但治国理政,却是个老帮菜,不仅不懂现代战争理论,还公报私仇。

当时民间有谚语: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前一句说李鸿章腐败,后一句说的就是翁同龢。

翁同龢生于北京,祖上是江苏常熟人,作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他的人品学识毋庸置疑,但对李鸿章,却完全是另外一副嘴脸。

两人的恩怨说来话长,除了帝党、后党之争,私下有传言,当年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李鸿章曾代笔曾国藩弹劾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此事是真是假有待考证,但两人的关系的确非常糟糕。

在翁同龢看来,李鸿章挟洋自肥,贪污腐败,那么多军费花出去了,连个日本小邦都搞不定,还天天嚷着要买新舰,就是中饱私囊。

有翁同龢这道拦路虎,新舰买不成,但添置快炮总可以,无奈赶上慈禧60大寿,海军军费被挪用修园子去了。

据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考证,慈禧的私房钱差不多有两万万两,修十个园子也够了,但这个老妖婆是个财迷,到死都不愿意花自己一分钱。

有这两个恶鬼在前,北洋水师就是个有名无实的空壳子,深知底细的李鸿章极力避战,寄望于欧美调停,但年轻气盛的光绪和满口道德文章的翁同龢却不想放过他,接二连三下旨开战。

不仅仅是他俩,几乎所有人都希望李鸿章开战。

这些人里,有些是不懂军事,有些是算政治账,但大部分,都是随大流,甚至希望看到李鸿章失败。

在他们看来,北洋失败就是李鸿章的失败,就能趁机把李鸿章扳倒。至于江山社稷,管个毛线。输一场算什么,我天朝上国,输得起!

而无知的慈禧太后,也认为北洋水师胜算很大,既然能赢,为什么不打!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北洋几乎全军覆没。

除了临阵脱逃的方伯谦,其他将士可谓三军用命,拼死一战,无奈装备差距太大,就如同今天的足球比赛一般,场上九十分钟个个拼命,但如果拼命就能战胜对手,那么人家前期那么多的青训投入不是白搭了。

最搞笑的是,北洋水师携带了大量穿甲弹,缺乏爆炸弹,而日军战舰讲究快速,装甲并不厚实,日舰西京丸被打了四个孔都没有爆炸。

除此以外,北洋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由于历史原因,北洋将官多出自福建,广东番禺的邓世昌不可避免的遭到排挤,有研究认为他执意与舰共存亡就是源于此事。

北洋水师的指挥也在受到指摘,有个在北洋服役的英国混混泰勒尔曾在事后著书大言不惭诽谤刘步蟾,认为他刚愎自用,以雁形阵迎战,指挥不利。

其实这个泰勒尔只是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混混,英文写作水平还不如留英的刘步蟾,哪里懂得海战知识,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究其原因,还是北洋装备及后勤保障太差,加之仓促迎战准备不足,让日本人一击得手。

但这场海战的失败却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大清国虽屡屡被西洋人羞辱,但西洋诸国强盛日久,失败不足为奇,而日本不过是新晋崛起的小邦,短短三十年就超越天朝上国,迈入强国行列,极大刺激了中国人,这才有了后来的“戊戌变法”。

可惜,变法依旧失败了,还引来了更加屈辱的辛丑年。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2022-07-19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也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

此役北洋水师惨败,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北洋水师的覆灭,让人扼腕叹息,痛心疾首。

对于此战的失败,很多人把它归结于北洋水师官兵表现不佳,不堪一击,但事实并非如此。

黄海海战中,水师广大官兵表现是英勇的,无可挑剔的。

致远舰和经远舰的官兵,在战局无可挽回,军舰遭受重创的情况下,他们依旧没有放弃,士气高昂。

在管带邓世昌、林永升的带领下,他们奋不顾身,视死如归。

超勇、扬威等舰官兵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他们在军舰中弹起火的情况下,依旧坚持战斗。

总之,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打出了军威,捍卫了军人的尊严,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他们无愧军人的称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既然如此,此战为什么还是以北洋水师惨败告终?问题不在战场上,而在战场以外

清朝统治者贪图享受,没有居安思危的战略眼光

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因为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但是当时中日综合国力差距并不太大;而两国领导人的战略眼光却有天差地别。

日本高层明白,日本想要发展,必须进行侵略扩张,开拓海外市场,跟中国必有一战。

早在1887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甚至每一条道路的详图。

日本高层还明白,作为一个岛国,要想在战争中取胜,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日本天皇身体力行,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皇后甚至还把自己的首饰给捐了出来。

受到天皇影响,日本举国捐款,日本女生还漂洋过海到了东南亚,将卖身的钱捐给国家买军舰。

而反观慈禧太后则依旧花天酒地、挥金如土,拨出800万两银元修建颐和园,为筹办六十大寿庆典不遗余力。

当,御史上奏请求停止大兴土木以保军费的时候,慈禧勃然大怒:“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很多人辩解说,修建颐和园没有挪用海军经费。

慈禧太后有没有挪用海军经费并不重要,修颐和园的经费能不能购买军舰也不重要。

问题是慈禧的不重视海军建设,她依旧荒淫无耻,没有危机意识,得过且过,陶醉在天朝大国的梦想中不愿意醒来。

1891年,在日本紧锣密鼓备战的时候,慈禧甚至转发户部的奏疏,作出一个荒唐的决定:“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二年,解部充饷。”

慈禧如此,作为大清军队事实统帅的李鸿章也对迫在眉睫的战争没有清醒认识。

甲午战争前,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觉得日本人野心勃勃,“倭人不可轻视”。

但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

中日在朝鲜开战前,清廷派李鸿章的亲信叶志超为统帅率兵前往朝鲜,叶志超贪生怕死不敢去。李鸿章甚至劝说爱将道:'亦未必便战,何怯!'

看看,开战在即,李鸿章作为三军统帅竟然糊涂透顶、心存侥幸,如何能克敌制胜?

换言之,大清统治集团没有忧患意识,得过且过。

在此情况下,黄海海战失败就顺理成章了。

李鸿章把北洋水师当成私有财产,让外行领导内行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李鸿章把军队当作一种资本,选择军队将领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

北洋水师统帅是个重要人选,必须选择业务能力强的人来担任。

按照这个标准,邓世昌是最佳人选。

他是广东人,从小就在海边长大,熟悉大海。

自幼在教会学习,精通英语和算术。

17岁考进船政学堂,学习五年,实习两年;在那里学习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和地理,成绩优异。

此后6年,邓世昌在水师服役,从大副开始做起,晋升到管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不仅如此,邓世昌还在欧洲考察两年,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益详练海战术'。

北洋水师组建的时候,邓世昌的海军生涯已经有13年。

除了邓世昌,林永升也是不错人选。

他14岁就考入福州船政后学堂学习轮船驾驶,24岁到英国深造。

甲午战争爆发时,他已经从军27年。

但是李鸿章却选择了丁汝昌,作为北洋水师头统帅。

丁汝昌是个旱鸭子,没有当过一天水兵,只上过三年私塾,文化水平极低,军事生涯大都是在陆军度过,对海战一窍不通。

1875年走马上任被李鸿章安排督办北洋海防的时候,他已经罢职归田。

李鸿章为什么任用这样一个人担任水师统帅?

因为丁汝昌是安徽人,是淮军将领。

李鸿章老家也是安徽的,淮军是自己的私人军队。

而在他眼里,北洋水师也是李家军,不许外人染指。

兵部左侍郎黄体芳曾经参奏李鸿章说:“是水师(指北洋水师)并非中国沿海之水师,乃直隶天津之水师;非海军衙门之水师,乃李鸿章之水师。再阅数年,兵权益盛,恐用之于御敌则不足,挟之于自重则有余。”

在李鸿章看来,业务能力不重要,是不是老乡才重要。

丁汝昌是一员猛将,他作战勇敢不假,对国家忠心耿耿也不假。

但是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外行不能领导内行;没有一个最称职的统帅,海战失利难以避免。

邓世昌列传中有句话一针见血:“汝昌故不习海战,威令不行。”

战略失误,思想保守

李鸿章对中日一战没有思想准备,没有先发制人的战略思想。

他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

给北洋海军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

甚至当海军提督丁汝昌建议主力出战以援旅大的时候,李鸿章也不赞成:“汝善在威海守汝的数艘船匆失,余非汝事也。如出海,即令战殁,亦不请恤。”

意思是说,你只要在威海保住家当就是,其余的事不要操心,否则出力不讨好。

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

这种想法太过天真,幼稚可笑。

为了外交上的主动,避免先开第一枪,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要紧的是不能因为抱有幻想而不作切实的临战准备,使对方可以从容调兵遣将,占据险要让自己处于被动。

纵观清廷的战略,可以用8个字概括“羁縻为上,力保和局”(李鸿章语)。

战略上的保守,成为战争胜败的关键,为海战失利埋下伏笔。

后勤保障出错,劣质炮弹充斥

这次战斗只打了5个小时,但竟然不可思议地发生了炮弹不够的情况,定远和镇远的主炮炮弹全部用光。

不过如此,炮弹质量也有问题,有的打不响,有的“中敌船而不裂”。

之所以如此,跟张士珩有关。

张士珩是晚清有名的军火商,负责大清陆军和海军的弹药供应。

此人是李鸿章的外甥,当时的职务是天津军械局总办,军需供应一手遮天。

为了中饱私囊,他“偷盗抵换”,供给海军的炮弹量少质差,黄海之战舰队炮弹没有多久就打完了,就与他的玩忽职守有关。

王文锦甚至奏称,张士珩所卖军械,多被日本人买去。

海战结束后,朝野震惊,纷纷弹劾他渎职,“致使军械窳(音羽,粗劣)败不堪用”。

慈禧震怒,要李鸿章严肃拿问。

但李鸿章极力为其辩解,称张士珩“办事认真。”

李鸿章的包庇犯了众怒,清廷遂直接下旨交两江总督张之洞查办此事。

张士珩这才惊恐万状,在南京向张之洞投案自首,后以“玩视防务”被革职(后来被重新启用)。

张士珩利令智昏,军火都敢做手脚,大清海军怎么会不败?

对此,梁启超也感慨地说:“枪或苦窳,弹或赝物,枪不对弹,药不随械,谓从前管军械之人廉明,谁能信之?”

军队后勤保障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后勤保障掉链子,军人再效命也白搭。

战术失误、指挥失当

在开战之初,水师队形就阵脚大乱,本来预定的迎战队形是双列纵队,但逼近敌舰时成了散漫的雁形横列队。

之所以如此,有两种解释:一说信号旗挂错了,二说部分军舰反应太慢,未能及时到达预定位置。

未曾交战,阵型打乱是兵家大忌,为失败埋下伏笔。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可怕的是北洋水师没有应急预案。

战局瞬息万变,无法预料;因此必须准备多套预案,以应万变。

但是,北洋水师竟然没有应急方案,尤其没有出台一套在主帅不能胜任的情况下,谁来指挥舰队的预案。

因此,在海战爆发后,旗舰“定远”号舰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从舰桥上跌落摔伤,失去了舰队指挥权。

紧接着信号旗也被击毁,旗舰与舰队的联系中断。

在此情况下,整个水师舰队群龙无首,各舰只能各自为战,陷于混乱,无法相互支援,战斗力大打折扣,陷于被动挨打境地。

军舰实力对比处于下风

日本联合舰队军舰16艘,总排水量40840,火炮268门,鱼雷发射架568,平均航速14.5节。

北洋水师军舰13艘,另有小炮舰加鱼雷艇6艘,总排水量32100,火炮195门,鱼雷发射架556,平均航速10.2节。

此外,日本联合舰队普遍列装速射炮,而北洋几乎没有速射炮,火力密度相当3倍差距。

总体来说,北洋水师军舰速度较快,防御能力较强;但舰炮射速太低,炮弹(是实心而对方是开花弹)杀伤力太差。

种种不利因素导致北洋舰队在较量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境地。

但是水师官兵毫无畏惧,英勇作战,视死如归,谱写了一曲爱国壮歌,值得敬仰。

2022-07-19

甲午海战清军非但不是“不堪一击”,从火炮命中率等各项客观数据来看,事实上清军的素质比日本人高的多,说句不中听的话,就是现代两国海军再来一次这样的舰队海战,我们还真不一定打出这样的成绩。

甲午海战,清军北洋舰队主力舰的11名舰长(管带)中有7名殉国,国家海军的精华一时俱亡———这是何等的惨烈!虽然我们战败了,但我们在海战中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并不像世人想象的那么不堪。


数据‬说话‬,来看看甲午‬海战双方的‬表现‬:?‬

双方舰长死亡人数:

北洋舰队舰长殉国7

刘步蟾 林泰曾 邓世昌 林永升 黄建勋

林履中 杨用霖

日本联合舰队舰长死亡1

坂元八郎


命中率:

北洋舰队?

整体命中率12% 重炮命中率5%

—————

日本联合舰队?

整体命中率6.5% 重炮命中率0%

(命中率数据来源于战后目本官方写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


作为北洋舰队核心的两艘定远号和镇远号在日舰的围攻下,其305毫米重炮还取得了5%的命中率,殊为不易。

而日本联合舰队装备320毫米炮的松岛号与桥立号,整场海战重炮一发未中,场面着实有点难看。

此外,日军旗舰松岛号还反而被清军305毫米炮连连命中,镇远舰发射两枚305毫米口径炮弹,都命中松岛号左舷下甲板。


第一枚炮弹击中松岛号4号火炮炮身,一路杀伤人员继续穿过上甲板和右舷侧穿出。第二枚炮弹则命中4号炮的钢盾,把120毫米阿姆斯特朗火炮炸毁,并引爆了附近的弹药。


击中松岛号的第一枚305毫米炮弹是一枚实心弹,伤害有限。第二枚炮弹是开花弹,由于引爆了松岛号上的炮弹,日军死伤惨重,现场一片血腥。联合舰队海军大尉木村浩吉战后回忆当时松岛号内部的惨状:“弹片四起,室内周围壁上喷溅着骨肉碎末,甲板上流淌着血肉相混之水,难以步行,散布遍地皆是,在上面行走犹如洗刷地板一样。”?


?‬木村浩吉回忆录插图:被当作急救室的“松岛”舰军官餐厅。画面中是一派地狱般的景象。

日本联合舰队还有多艘主力战舰受到重创,总共死伤300多人,另有一名舰长阵亡。从这个结果来看,尽管清军战损大于日军,但北洋海军并非毫无作为,确实远称不上是“不堪一击”。


文末补丁

那么,我们为什么命中率比日军高得多,却无法击沉日舰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发射的大多数炮弹是实心穿甲弹,当时中国近代军工已经起步,但最成规模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这两家厂只能制造技术难度比较低的实心弹。开花弹(爆破弹)则大部分需要进口——我们仿制的合格率很低,使用起来非常危险。

而当时腐败的清政府在北洋舰队成军后以节约为名,暂停了从国外进口新的军舰和炮弹器械。根据历史记载,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在战前只补充了55枚国产开花弹,平均一门炮最多十几权,在海战中,仅一个半小时这类炮弹就打光了,剩下的3个小时里,我们的军舰只能发射根本不会爆炸的实心穿甲弹。而日本海军所用的炮弹均是充填炸药的开花弹。

?日舰被清军炮弹打成筛子,但由于缺少开花弹,因此“伤害值”还达不到致命程度。图为日军的法国顾问在修理中的日舰前留影。

因此,中国军舰在海战中虽然命中率很高,日本军舰一次又一次地被我们的弹雨覆盖,却大多无法对日舰造成大的损害,没有击沉任何一艘日舰。

事实上,清军战场的发挥优于我们的对手。但这并不能改变战争的结局,清军越英勇,就越反衬当时政府的无能,反衬国家战略出错所造成的代价之惨重———因为战争,从来就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比拼,而不是一两场战斗较量中的表现。

2022-07-19

中日甲午海战,亦称黄海海战,最终以清廷的惨败收场。虽然当时个别水师将领体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总体来讲,清廷花费巨资打造的北洋水师的确不堪一击,当时清廷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但实际上无论是军舰的数量、吨位,还是航速和火力,北洋水师完全落后于日本舰队,再加上在士兵训练和制度方面的劣势,最终导致了北洋水师的战败。

△黄海海战示意图

黄海海战,北洋水师的完败暴露出各种问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海战,清廷花费巨资建造的北洋水师完败,战败的北洋舰队被迫退入威海卫,黄海制海权完全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黄海海战的失利,可以说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1、舰队混杂,编队无法保持:清廷虽为北洋舰队投入极大,但实际上却是买买停停,十艘主力舰艇新旧不一,而当时世界海军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更新可谓日新月异,这就导致北洋水师的主力舰艇质量参差不齐,而这在双方接战的第一时间便暴露了出来。海战爆发之后,由于北洋水师舰船的速度不一,“超勇”、“扬威”舰龄已达十三年的舰船,很快便脱离了舰队。担任先锋舰队的四艘日本战舰很快发现了这一弱点,他们迅速横越北洋舰队,围攻脱离舰队的超勇、扬威,老朽陈旧、速度迟缓、炮火不济、防御力极弱的两艘战舰虽然竭力抵抗,但很快便在日方四艘快速巡洋舰的齐射之下中弹起火。

△黄海海战交战示意图

2、失去指挥,舰船各自为战:这个倒不是丁汝昌的责任,而是因为旗舰“定远”号年久失修的原因。由于舰桥年久失修,在定远号以305毫米巨炮射击之时,舰桥竟然被震塌,导致指挥旗落地,而远望台击毁也随即被日军舰队第一批排炮击毁,丁汝昌“右边头西以及颈项皆被烧伤”,导致北洋水师丧失统一指挥,各舰逐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丁汝昌在短暂裹伤之后,虽然在坐于甲板上鼓舞士气,“激励将士,同心效命”,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也在丁汝昌负伤后,“代为督战,指挥进退”,尤为出力,但于全局来说收效甚微。北洋舰队最终落入敌舰围攻当中,于此不无关系。

△丁汝昌

3、将领畏战,方伯谦率先逃跑:在交战伊始,方伯谦指挥的“济远号”便迟迟未能就位,在致远号与敌人殊死搏斗之际,我们并未能看到方伯谦指挥的济远号有何作为,其反而在致远号重伤将沉之际果断率领济远号脱离战场,逃之夭夭,与济远号同一小队的广甲号见状,随之同样逃走。更为可笑的是,方伯谦在指挥济远号逃跑之际,简直堪称慌不择路,竟然还撞沉了因重伤脱离战场,正在紧张抢修的扬威号,而广甲号更是在逃至大连湾三山岛外的时候触礁搁浅。致远号重伤沉没,济远号、广甲号逃之夭夭,直接导致北洋舰队左翼完全丧失战斗力,间接导致右翼的经远号陷入日舰围攻之中,最终被击毁沉没。

△方伯谦

此役北洋水师虽然惨败,但双方交战后的第一阶段,北洋水师其实打的很不错,日方的比睿、赤城、西京丸等舰艇同样被打的丧失了战斗力,而且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等将官以及部分士兵体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同样值得肯定。

北洋水师的战败,内在原因其实才更致命

以上原因,虽然是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遭遇惨败的主要原因,但战败其实并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在北洋水师的整个建设过程中,清廷其实就已经暴露出了致命缺陷。

△翁同龢

1、朝廷支持力度有限。虽说清廷在北洋水师身上投入不菲,但事实上这种支持不仅时断时续,而且在1891年之后,在户部尚书(光绪老师)翁同龢的主张下,北洋水师经费被大幅度削减,北洋水师至此举步维艰。随后燃煤、锅炉、炮弹等各方面原因开始层出不穷,不仅正常维修训练无法保证,甚至连保养都难以为继。而日本方面,在甲午战争前夕却采取“以国赌运”的方式,购买了大量新式战舰,中日海军力量实际上已经开始发生逆转。

△北洋水师

2、朝中掣肘严重。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言官与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而鉴于翁同龢与光绪帝的关系,光绪皇帝对李鸿章也产生了消极看法。更为严重的是,以翁同龢为首的帝党更是对淮系文武大员开始重点打击,御史李念兹甚至说出了“淮将除聂士成外,无一善良”这样的话。这种环境下,北洋水师想获得长足发展,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李鸿章

3、装备严重落后。在甲午战争前后,世界海军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而北洋水师的发展恰恰在此期间陷入停滞。首先火炮射速上就吃了大亏,日军装备的反后坐150毫米速射炮每分钟可发射5到6发,而北洋水师装备的同口径之刚性炮架的后装炮每分钟才1发。其次在舰船的航速上同样吃亏,北洋水师根本没有与日本舰队抗衡的快速巡洋舰,队形转向不利便是受此影响。最后北洋水师弹药储备也严重不足,还有炮弹击中敌舰而不爆炸、所用炮弹“不合式”的情况。

总之,北洋水师的失利以及不堪一击,虽说有前线将士的责任,但清廷在建设北洋水师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才是最为致命的。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覆灭,并不是北洋水师实力不行,而是李鸿章的决策失误。

事实上北洋水师的实力在日本舰队的实力之上,虽然说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损失5艘军舰,但是主力尚存。

而且损失的5艘军舰中,超勇、扬威并非铁甲舰,而是木舰,而且服役年限已经非常之高,超勇是被四艘日军铁甲舰击沉,而扬威并没有被击沉,而是受伤搁浅,后背逃跑的济远号撞击后,沉没。

致远号是因为炮弹耗尽,想撞击日军军舰才被击沉,经远号是因为济远和广甲号的逃跑,被日军军舰合围,以一抵四寡不敌众后被击沉,广甲号临阵脱逃,搁浅后被后来日军控制黄海海域之后击沉。

事实上北洋水师,真正损失的只有3艘军舰,致远、超勇和经远,扬威和广甲都是非战斗损失,而是致远是因为弹药耗尽,而超勇和经远是被合围击沉。

虽然说日军舰队没有损失一艘军舰,但是旗舰松岛被打的完全丧失战斗能力,吉野内部被烧的面目全非,只剩下一个躯壳,而赤诚、比睿两舰皆受到重创。

如果正常战斗下,日军舰队实力不如北洋水师。

而且北洋水师在损失致远、超勇、扬威、经远、济远、广甲六艘军舰,只剩下定远、镇远、来远、靖远四舰以后,以4抵敌9,虽然军舰上毫无优势,但是四舰奋力反击,与日舰血战到底。

后日军舰队畏惧北洋水师,军舰配合鱼雷艇袭击,随后不敢再战,逃离战斗。历经5小时的黄海海战宣告结束。

从黄海海战来看,北洋水师,并非不堪一击,而且实力非常的强悍,如果不是后面指挥上的失误,以北洋水师的实力,日军军舰必定要留下几艘军舰。

但是黄海海战以后,李鸿章命令北洋水师不允许出海寻找,而其中的原因则是因为恰逢慈禧过60大寿,慈禧希望战争早日结束,能安安稳稳的过自己的大寿。

所以让李鸿章主动找日军求和,所以为了避免时态扩大,有求和的余地,李鸿章命令北洋水师不可出兵迎敌。

然而却最终导致上有一战之力的北洋水师,被日军舰队合围全歼。

北洋水师的闭门不出,导致清军步兵被日军舰队和日军步兵夹击,陆地之战节节败退。

最终导致整个战争的失败,割地赔款。

2022-07-19

回答题主,对甲午海战清海军不堪一击的说法,永恒回望持否定态度。虽然确有人认为在甲午海战(亦称黄海海战)中,清海军不堪一击,失败得一塌糊涂。但个人认为这个认识有失准确与公正性,而且事实也不完全是这样的。

首先,清海军敢于迊战日本海军,尤其是当北洋舰队在海战中期腹背受敌,形势极其不利态势下,绝大多数官兵不畏缩气馁,反而“愈战愈奋,始终不懈”。提督丁汝昌身受重伤,不下火线,置个人生命安危于不顾,裹伤后,坐于甲板上鼓舞士气,“激励将士,同心效命”。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于丁汝昌负伤后,“代为督战,指挥进退”,尤为出力。广大士兵顽强奋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为感人。就连亲身参加海战的定远副管驾英人泰莱也承认:“众士兵均狞厉振奋,毫无恐惧之态。当予巡视时,一兵负重伤,同侣嘱其入内修养;及予重至此炮座,见彼虽已残废,仍裹创工作如常'……

清海军勇气这一块,比清朝陆军见到日军望风而逃,强出一大截。试举清陆军在朝鲜平壤的战场表现,本来清陆军与日军的实力很接近的情况,可是清朝在朝鲜的军队仅仅坚持了不到2天,就放弃平壤溃逃,而且是一口气儿连逃500公里,跑到鸭绿江,真叫溃不成军,闻风丧胆。

再看甲午海战两军战况:在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后,清军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六百余人;而日本海军舰队的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也受重创,死伤官兵近300人。

在清海军舰船被日击沉的5艘军舰中,超勇、扬威、广甲均是没多大战斗力的小军舰。损失与否对整个北洋水师影响不是很大。

但清海军的致远、经远号则是主力舰,尤其经远是仅次于2艘铁甲舰的铁甲巡洋舰。经远被击沉,对于北洋水师而言,这个战场结果就很沉重了。

由此,清军还剩下段7艘军舰都有战伤。比如定远号、致远号两艘铁甲舰,中弹都在百发以上。

而日本方面的海军仅损失赤城、西京丸等小军舰和代用舰。从战场角度说,可以叫怱略不计。

但松岛号是日海军主力舰,又是旗舰,它的重伤对战场局面影响极大。日本联合舰队损伤极其严重,共中弹134发,死亡90人、负伤208人。其中松岛号中弹13发,死伤113人,战后修理了1个多月才恢复……

黄海海战,有这个战斗结果,从两支实力相去甚远条件下展开分析,清海军算是打得不错了。因为实事求是说,无论是从军舰的数量、吨位,还是航速和火力,北洋水师都落后于日本舰队〈而且这些清海军表面数据,也是有问题的),再加上在士兵训练和制度方面等等因素,清北洋水师明显处于劣势。

如此一看,清海军在黄海海战中,敢与日海军较劲,并取得较好战果,已经是1840年以后的清朝军队,打过最好的战斗了。







2022-07-19

不是。

那时日本没比清军强大多少,只能算惨胜。

2022-07-19

北洋水师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强大海军,武器精良,人员训练有素,是李鸿章引以为荣的强大武装力量,日军不宣而战,依靠先进灵活的小船,攻击北洋水师,时逢慈禧太后大寿,挪用海军经费,造成弹药补及困难,武器装备不能正常发挥,趁人之危,日军险胜,像丁世昌等众多,不怕牺牲,有民族气节的北洋水师将士,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赞美。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angfa.cn/question/9168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