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问题详情

又出来一个新名词,“非夫妻结伴养老”,你怎么看?

又出来一个新名词,“非夫妻结伴养老”,你怎么看?
/uploads/question/20220312/sf2xtvcrgys

非夫妻就是两个丧偶的男女,不领证在一起生活,互相抱团取暖,互相照顾,有性能力的还可以过夫妻生活。儿女再多,再孝顺,再有钱,也无法觧决性需求,只有两个失去妻子的和失去丈夫的男女,在一起才能觧决性需求。

所以,二人只要心意合一,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丢掉私心杂念,互敬互爱,相敬如宾,不领证也可以,好就在一起过,不好就分开,谁也不防碍谁,大家说,是不是呀。

2024-02-16

听起来很美,其实不然。为了使结伴过好晚年,大致有三种形式要把控好:第一种,双方身体尚好,合得来,相互有亇照应,不至于孤独,经济上各自基本独立,男的应大放一点,直至双方中一方无能力照应另一方,终止结伴,由各自子女领回。第二种,在双方十分融洽的前提下,双方有意愿白头到老,可以经双方子女约定嗣后对另一方经济补偿(这是相互约定的)或财产或现金,或负责该方的养老送终。一方生病所用保姆费由该方子女承担,另一方只能起倍伴和照应义务。第三种,雇用式结伴,是以一方付出劳动获取报酬的形式照顾另一方(每月付工资)。如果能达成协义终身倍伴,可以另设每年奖金,按年数叠加保管,直至一方去世后一次性支付,并给予一定补偿,子女不承担(保姆)瞻养。以上三种,讲讲容易,事实上很复杂,特别是细节方面。搭伙如果没感情只注重钱还是別強求。

2024-02-16

养老新名词层出不穷,比如“临时夫妻”、“抱团养老”、“集中供养”,现在又来了“非夫妻结伴养老”。这些新名词的确打破了传统观念的养老模式,似乎改变了以前的道德观!

究竟什么是“非夫妻结伴养老”呢?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下面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一看便知,一目了然!

我们村的老王曾经是一个民办教师,对于教学来说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特别负责任的一位民办教师。

在90年代初,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由民办教师转成了公办教师,当然他是通过考试第1批转为公办教师,工资从几十元立马上升到了1000多元。

在10年以前老王光荣的退休了,教龄达到了35年,退休工资超过了6000元。对于一个曾经是农民,如今能够退休,领着这么高的退休金,可以说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在村里也非常的选药。

老王本以为退休以后,能过上安逸的幸福生活,老两口不愁吃不愁穿,打算出去旅游一番。

旅游或许就是退休人设想的最好的养老方式,毕竟他们有钱,可以在晚年生活中欣赏一下大好河山美景。

特别对于老农民而言,他们心目中总想到北京天安门前看一看。这是他们一辈子的梦想,但是有很多老农民根本看不到。

其实这些老人到天安门前瞻仰毛主席像,因为毛主席是他们心目中最神圣的人,最敬仰的人。

老王退休以后也打算和老伴天安门前去看毛主席像,在退休后的第2年的国庆节前夕,结果老伴查出了乳腺癌晚期,以至于旅游的计划破灭了。

老王的老伴查出病来以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匆匆的走了,那一年才刚刚61岁。辛劳了一辈子,本应该到了老伴退休享福的时候,结果却无福消受。

老王因为老伴走了一病不起,总是自责在以前没有带着老伴去天安门前看一看。

人死不能复生,生活还要继续,毕竟老王也才61岁。

老王用了三年的时间,从老伴去世的悲痛中走了出来,孩子也结了婚。孩子让他进城去居住,随着孩子进城住了,可开始不适应城市的生活。

或许老王一辈子没有离开农村,特别适应了农村比较慢节奏的生活,所以不适应城市里那种快节奏,甚至没有人情味的生活方式。

毕竟老王到城市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中,认识的人非常的少,即便是小区里也只是认识门卫的老大爷。

对于小区里的老大爷、老太太根本不与他说话,都知道他是来自于农村,似乎身份与他们不同。

当然,老王也不屑一顾与城市里那些老大爷、老太太们聊天。毕竟自己曾经是老师,而且具有一身清骨的那种傲气。

老王曾经说,城市里那些退休的老大爷、老太太们除了跳广场舞,就是到超市里排队买便宜的东西。其实就是在浪费生命。

在城市里,老王经常早上早起,拿着一个书本到小区的公园里散步,偶尔在树荫下读读书看看报。

老王总感觉这人活到老学到老,至少能够了解当天的新闻,或者是学习一下自己曾经没有学习的知识。这才不是浪费生命。

当然,在小区的老人眼里,总感觉到老王是一种格格不入的农村老头。尽管衣服穿得比较干净,但是表现出散漫不修边幅的时候比较多,所以大多数小区里的老人不愿和他聊天。

可并非所有的人千篇一律,小区里后来来了一位老太太,却看着老王好学的精神,非常的欣赏,经常和他搭讪聊天。

这位老太太也是随着孩子进城居住的,主要是来给子女看孩子的,一般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在家里做做饭。在空闲的时候,也到小区的公园里散散步。

这位老太太与老王交流的时间长了,就产生了一种无所不谈的地步。从老太太的话语中得知,老伴已经去世10多年了,也是因为癌症去世的。

或许是那种同病相怜,或许是因为老伴走的时间太长,没有知心人说话,于是他们心目当中就产生了爱慕之情。

当然,两位老人的密切交往,也被双方的子女发现,互相的阻止他们进行交往。或许都是一些农民的孩子,意识中放不开,对老人找老伴的这种想法,总感觉的是一种伤风败俗的事情。

在农村的习俗中,绝大部分老人的老伴去世以后一般是不允许找老伴的。他们总认为这种做法有伤风俗,特别丢家人的脸。毕竟都是老人了,而且又有子女孝顺赡养。

农村俗话说“半路夫妻老来伴”,尽管有子女养老,但还是有一定差距,还不如不起之间互相照。至少能把心里话说一说,至少还有个人的生理方面的需求。

尽管双方的子女阻止,但是两位老人还是偷偷的在小区的公园里约会,或者是到小区外去寻找约会的机会。

或许顺理成章的事情,总感觉来的非常的简单,不特别的去珍惜。如果人在交往中出现阻力,那更使得动力十足,意志坚决。

这位老太太比老王小5岁,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根本没有退休金之说。

老王的儿子总以为这位老太太是为了老王的退休金而来的,所以极力的阻挠。毕竟老王每个月退休金高达6000多元。这比普通工人的上班工资都高。

其实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好了,医疗条件也好,更是注重养生方面,所以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越来越好。

特别对于退休的60岁左右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一般是在四五十岁的样子。因此才有了一些专家,把60岁的老人列入了中青年人群。

两位老人的子女越是阻止,越使得这位两位老人的反抗意识越强烈。他们互相留了手机号,然后通过手机决定回农村居住。

这样的为老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两家的子女,最后两家子女也迫于无奈,毕竟看出他们的决心。

最后两家商议,签订了所谓的两位老人同居的协议,也就是两位老人的资产归各自的子女所有,他们不允许领取结婚证,但是可以在一起生活。

最后老王带着老伴回到了农村,由于他们像年轻人一样自由恋爱,所以他们回到了村里以后,生活的非常幸福。更何况老王还有高高的退休金,家里还有几亩土地,使得他们的晚年生活非常的幸福美满。

通过老王丧妻之后,又找到了幸福的另一半,又有了美好的夕阳红生活,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究竟什么是非夫妻结伴养老的方式?

夫妻结伴养老主要是指的那些鳏寡孤独的老人,他们的另一半去世,或者是根本没有找到过另一半的老人,通过互相在一起进行养老。

事实上他们就是过着老夫妻的生活,但是在法律上不承认他们是合法的夫妻。通过这种方式养老,主要是解决了他们幸福的生活问题,特别是在生理方面以及生活照顾方面的需求。

对于非夫妻结伴养老的方式,主要看法有以下几点:

1、不建议实行这种养老方式,从法律上来说属于非法夫妻。毕竟没有法律的保护,会造成两位老人的财产最后可能出现纠纷比较大,甚至一方去世以后,另一方有可能造成无人赡养的现象。

毕竟这种养老方式一般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或者说这种养老方式基本上城里人采取的比较多。

因为是他们考虑到子女争财产的问题,或者是考虑到双方自己的财产问题的保护,所以采取了这种各取所需的养老方式。

2、这种非夫妻结伴养老,能够从现实中满足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能够解决他们因为子女意见的问题而生活在一起。

老人也有老人的晚年生活,也有自己的黄昏恋,也有追求爱的权利。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人已经老了,没有几年的美好时光,该踏出世俗的眼光,寻求自己的幸福,无可厚非。

3、非夫妻结伴养老,主要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是个人情感,或者是生理需求方面的问题。

自古就有“少来夫妻,老来伴”之说,更何况人老了以后,如果没有老伴在一起生活,确实的晚年生活过得非常的凄凉、孤单。

所以还是建议那些孤独的老人,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心爱之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光不留下遗憾。至少他们能够相互取暖,至少他们能够留下人生中最美好的晚年生活。

总之,对于近期出现的非夫妻结伴养老的方式,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事情。随着未来我国老龄化国家的到来,老人会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也会越来越多。主要是各位老人为了减少更多的麻烦,为了能够两位老人互相结伴养老,共叙黄昏恋!

但是对于非夫妻结伴养老的方式,最好要签订一份养老的协议,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否则有可能出现各自不负责任的问题,最终造成老来难,甚至悲剧的发生!

2024-02-16

好方式,值得提倡。

独身老人,不必再婚、不必搭伙,找个能唠得来的异性,经常聊聊天,溜溜弯,有时在外面搓一顿,或者一同旅游等等。

似友似伴不是婚。岂不更好!

2024-02-16

68岁脾气火爆的沈老师,居然被66岁伶牙俐齿的牌友涂姨骂出了感情,并且骂人者涂姨还大大方方地搬到被骂者沈老师家,同居在了一起,共同出双入对,结伴过起了居家式养老生活!这是我以前在一家经常出入的麻将馆里,亲眼所见的真人真事!

那么,后来这对不是夫妻、性格都各自要强的老年伴侣,“结伴养老”的结果如何呢?

本来,沈老师妻子五年前就去世了,是个老孤男,涂姨老公也离世多年,是个老寡女,孤男寡女在一起,又是老年结伴相互照顾,在当今开放的社会里,无可厚非。可是令众人不解的是,以沈老师争强好胜、一点不顺眼就开炸的急躁脾气,怎么可能和口无遮拦、满嘴跑火车的涂姨搅和在一起?而且还在一个屋檐下,过上了同居生活,太不可思议了!要知道,两人在麻将桌上,可都是从不服输,得理不饶人的主啊!

或许正应了那句“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的谚语吧,后来麻友们发现,大凡没有涂姨同桌的情况下,沈老师都脾气特大,不是呱拉这个出牌慢得像小脚老太婆走路,就是讥讽那个猪脑子明知道放炮还往外打,要不就是输钱多了,把牌摔得“啪啪”响,只要有人回应他一句,准点燃他的火爆脾气,除了大声武气的叫吼,强词夺理,有时甚至连牌都抓起扔过!

可是,只要有涂姨同桌,沈老师的脾气就没了韧性,像刚刚点燃的火星,还没来得及熊熊燃烧,就被涂姨的狂风骤雨给浇灭了。

有时,沈老师忘记了发泄的对象是涂姨,照例一边用牌敲桌面,一边嘴里嚷嚷:快点,速度!涂姨瞪他一眼:慌啥子,慌?又不是要进京赶考!老娘就这速度,不愿意打找别个!噎得沈老师一愣一愣的,也不回嘴。换作是别人,接下来准是一场电闪雷鸣。

沈老师输钱后,生气地将牌弄得“啪啪”乱响,涂姨见状后,鄙夷道:丟人!拿出点男子汉的气概来好不好?输了间房子还是输了部车子,值得那么急火攻心?老娘们输了钱都不是你那付德行!呛得沈老师哑口无言,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这样的次数一多,麻友们便开起了沈老师的玩笑:这下遇到对红星(克星)啰!沈老师眼见无法辩驳,却仍然嘴上称硬:不想跟她一般见识!男不和女斗嘛!

是心里装着人家,故意让的呗!麻友补充道。

再后来,有心直口快的麻友竟然当两个人的面,以玩笑的口吻说,别看你俩见面就吵,其实看得出来,都很在意对方的,“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恩爱”,而且看上去你们也蛮般配嘛,还有一点点夫妻相,不如干脆搭伙过日子算啦!不但可以相互照顾,也可以给儿女省不少心呢!人们看到,涂姨倒是波澜不惊,一副笑盈盈的样子,指着沈老师说:他那副德行,谁看上他?平时老爱板着面孔训人的沈老师,这时候却臊得满脸通红,像个挨了批评的小学生。

不知是麻友的玩笑起了催化作用,还是俩人原本有意,总之没多久,大家就发现,俩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双方也不再唇枪舌剑了,而是看上去有些客客气气,而且参夹着难以言表的暧昧气息。原本下午晚上各一场麻将的沈老师,在涂姨语气严厉的劝告下,放弃了晚间麻将,只保留下午场;有时,麻将牌局结束,沈老师会主动询问涂姨输了多少,然后从自己身上掏钱给她贴补上。涂姨也不过多客气,接过钱揣进兜里,还不无自嘲地笑笑:见钱不要是憨憨……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感情在升温,也是爱情的前兆。

很快,获知内幕的人就正式透露出俩人已结伴生活,涂姨已搬到沈老师家同住的消息。事实也是如此,俩人也不避讳,午饭后一同来麻将馆,却再不在同一桌打,散场后一起回家,俨然一对老来俏情侣。

也是,沈老师以前是民办教师,后来根据政策规定,转为正式教师,是从教师岗位退休,工资当时4800多,妻子去世,儿子和女儿各自成家,留下一人独自守着90平米的空屋。他不愿意去跟着儿子和女儿,认为跟谁都不自在,一个人可以自由自在,即使每天下午、晚上两场牌,也没人管束。

涂姨原来是一家集体企业的职工,企业解体后,自己交社保,退休后工资也不高,1600余元。老公去世多年,有一个女儿,已嫁外地,也是一个人独守一间房。

这样有着相同命运的两位老人,如果能够相互携手,结伴养老,彼此照顾,倒是一件相得益彰的大好事。既排遣了双方独守空居的空虚寂寞,让彼此的感情有了依靠和寄托,又在生活中相互有个照应,避免单人独户时生病或出现意外情况时,无法向外求助的尴尬,还给双方子女减轻了照顾和担忧的压力。

渐渐地,沈老师和涂姨的黄昏恋情,以及他们那种结伴养老的生活方式,麻友们看在眼里,并且都从心里为他们祝福。看着他们一起出双入对的身影,大家觉得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下,丧偶的独居老人结伴养老,相互找个依靠,彼此照顾,对双方都极具意义,受益多多,并无半点不妥。只是大家有些担忧的是,像这种没有履行任何法律手续的非夫妻关系,在一起结伴生活,虽然法律没有禁止,但双方的子女能否同意?一旦不能获得子女的认同或支持,他们的结伴养老将很难维持下去。

但一个月左右,沈老师和涂姨便带来了结果。那天,沈老师兴高采烈地向大家宣布,他们结伴养老的事情,已经获得双方儿女们的同意!他说,为了他们的事,他和涂姨特意把自己的儿女和涂姨的女儿叫到一起,专门商量,征求子女的意见。而子女们都十分开明,表示只要俩老双方自愿,能够情投意合,他们绝对支持老人结伴养老,共同生活,相互照顾!

但子女们经协商也同时提出,有鉴于他们实际在一起时间不过月余,彼此还不够完全了解,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所以履行法律手续的事,以后再做打算。现在适合暂时相处,如果双方以后不能相处,则随时可以散伙。

可后来双方生活多年的事实证明,俩人的相处关系十分融洽,除了每天下午一起到麻将馆打牌外,上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回家一起做饭,傍晚又一起去滨江大道散步。并且,俩人还多次参加旅游公司组织的老年旅游团,外出旅游;多次和麻友或者其他老年朋友一道,去乡下农家乐休闲、娱乐。总之,丝毫看不出有任何感情生分或矛盾的迹象。

每到重要节假日,如“五一”“十一”“春节”等等,两家的子女们都会齐聚一堂,气氛也十分和睦而热烈。不知情的还以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原生的幸福的家庭。这让俩老人十分满意。

听沈老师私下透露,他和涂姨商量好了,为了使他们之间来之不易的感情,不致于遭受经济纠纷、财产分割、家庭诸事分歧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和破坏,他们决定保持现状,只结伴养老,不办理婚姻手续。

如果不是一场厄运突将,我敢断言,沈老师和涂姨的晚年生活,其幸福指数,将超过大多数的同龄老人!

约4年前,沈老师75岁时,被诊断出肝癌。在离世前近一年的时间里,涂姨彻底离开麻将馆,主动承担起沈老师的陪伺任务,每天守候在沈老师的床前,为他端药送水,洗脸擦身,伺候大小便……沈老师离开这个世界,也是涂姨送他的最后一程。去世后,涂姨和女儿同沈老师家人一道,共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后来有人问涂姨,你和沈老师共同生活了七八年,现在沈老师走了,你跟他的子女们,难道就没有一点金钱或财产上的纠葛和纷争吗?涂姨回答道:没有!我和沈老师当初就有约定,不办证,以前各人的财产归各人。共同生活期间,添制的衣服和物品,给谁添制的,归属权属于谁。至于一起生活的生活费用和一些其他开支,由沈老师自愿承担,当然我也承担了其中的很小部分,这些他的子女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们也从没有提出过反对意见。而且他的儿女很明事理,间或还发给我们3000 、2000的零花钱。

涂姨说,处理完沈老师的后事,我从他家里搬出来,是他的儿子和女儿亲自动手给我收拾东西,用车给我送到家。坦率地说,我们之间不仅没有任何不愉快,相反,我们相处得和一家人一样,他们把我当亲人长辈看待,我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儿女看待!

确实,直到现在,沈老师的儿女也把涂姨当成“不是母亲,胜似母亲”的亲人。每年春节,都会来车接上涂姨,叫上她的女儿一家,一起去吃团圆饭;端午中秋,五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也会拎着礼品,登门看往涂姨。涂姨经常自豪地说,沈老师的儿女待她像亲妈一样,她感到特别欣慰!

综上所述,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养老问题也成为日渐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现在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大都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子女。现在子女们大都30——40岁,正是养家糊口,为生活拼搏的时候,确实腾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年老的父母。

作为年迈的父母,配偶身体健在的还好说,还可以共同携手,相互照顾,而对于那些身体健康却丧偶的父或母来说,其中的苦楚可能只有他们自己内心知道。精神空虚、面对孤独、生理需求无法满足、烦恼无人倾诉……这就让他们不得不考虑,同中意的异性“结伴养老”的养老模式。

而选择“非夫妻结伴养老”,也是许多老年人为了规避风险,防止造成一些后续麻烦所采取的权宜之计。感情不稳定、子女不同意、共同生活容易产生的经济纠葛、财产分割等等,都是双方不敢越办证雷池一步的重要原因,所以只好采取打擦边球似的“非夫妻结伴”方式,防患于未然。

“非夫妻结伴养老”正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方式,虽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但个人认为,在实施该方案时,还是应该慎重考虑,思前想后再做决定:

一、和结伴养老的“另一半”,是否有可以达到共同生活的感情基础?

二、是否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可以保障双方的日常生活开支和其它开销?

三、是否取得双方子女的同意和支持?

四、是否事前签署有书面协议,对双方共同生活之前和之后的经济、财产作了特别的申明?

五、是否有共同生活后,因为不合适而中途散伙的思想准备?

如果以上答案是“是”,那恭喜你,可以大胆去尝试!如果答案是“否”,那给你扑瓢冷水,消停吧!

非夫妻结伴养老,我看挺好的,首先得明确,不是要求你都去结伴养老,前提是自情自愿,志趣相投,性格相合,一切后续麻烦都有充分的估计和如何解决的预想。这大致就可结伴同行。反之,那叫麻搭伙。后患无穷,这都是一生盲从者,对己对人都负不了责也不会负责的人才会干的事,所以,结伴养老对于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老人来说。经过充分考虑成熟并且能遇上一个相知相行的人结伴养老是非常合适的。

2024-02-16

人品好,合的来的两个人,不牵扯子女,没有法律约束搭伙过日子,挺好,摆脱了孤独和情感寂寞,又减轻了子女负担。可以提倡。

2024-02-16

这个说法听起来像非法同居,但事实上是情非得已,人老了,夫妻双方有一个先走了,另一个人确实很孤单,又不愿意与子女一起生活,事实上跟子女一起生活确实有诸多不便,这时候如果有一个年龄相仿又愿意搭伙过日子的,结伴同行确实也很好,相互取暖,相互照应,有人说说话,生活上还自由,未尝不可。同时还免去了给子女带来财产分割的矛盾。

如果有合适的,有双方事先说好,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非夫妻结伴养老”,就是人们熟知的“搭伙过日子”。称呼一改,难道就能从中把实质改变了吗?

有些人就喜欢一惊一乍,明明是懒惰,偏有人说是“躺平”;明明是单身老人不领结婚证搭伙过日子,偏有人说是新名词——非夫妻结伴养老……

这些名称换来换去,就能去改变实质了吗?其结果,懒惰的人还不是照常懒惰、单身老人还不是照样搭伙过日子?

真的弄不明白,有些人就喜欢哗众取宠!“非夫妻结伴养老”值得惊诧的吗?这种现象早就存在了的,根本没有新鲜可言。并且,这种搭伙过日子的方式,还越来越受到单身老人的亲睐。

虽然单身老人的这种养老方式,不属于法律认可的范畴,但也没有触碰法律的底线。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反而是单身老人生活中的一种无奈,迫不得已才过起“非夫妻结伴养老”的方式。

仅凭单身老人自愿搭伙养老的方式来看,其中的“自愿”就与法律打了个擦边球。因为这种养老方式徘徊在“安全区”当中,这也就是部分单身老人实施“非夫妻结伴养老”的原因。

纵观全局,这种养老模式是社会现象,责任不归咎于单身老人。试想,人口逐渐老龄化的今天,单身老人对今后的养老该怎么办?人们已经习惯了老来伴的养老方式,光靠子女和进养老院养老,能满足有性生活需求的单身老人吗?

换言之,单身老人自愿“非夫妻结伴养老”,还可以间接净化社会的不良空气。比如,单身老人猥亵、嫖娼、强奸妇女等恶劣行为就会少有,甚至不会发生。一旦没有“非夫妻结伴养老”的方式,也许性生活有能力的单身老人,会因性的问题犯罪。

因此,但凡“非夫妻结伴养老”的单身老人,只要他们双方愿意,不去超越法律底线、不去伤风败俗;人们暗底里还是认可单身老人“非夫妻结伴养老”方式的。

2024-02-16

我看这种晚年生活方式很好。人到了晚年最能相互照应的还是“老伴”,许多事情子女是无法替代的。如果男女双方经济上都不成问题,对去养老院又不放心,子女们工作又忙,这种“非夫妻结伴养老”方式是很不错的选择。如果两人经济富裕,可以聘一保姆或家政钟点工做家务,两个老人就是找一个开心陪聊、陪游玩的伴旅。

现代生活已不是过去的年代了,许多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老年生活问题。昨天老战友们聚会,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战友两口子都退休了,两人月退休金加起来达7-8千元,独生子小两口跟前有一个宝贝儿子,按说这个家生活是有滋有味的。可是老太婆看只有一个孙子有点单,现在生育政策放宽了,于是就给小两口承诺,再生一胎一切费用全包了。有了这个保证,于是小两口就生呗。结果二胎一下子就是两个男孩,这下把老爷子当即吓成了偏瘫。老太婆无奈,谁让自已多嘴做保证呢?照顾老公,看护两斤双胞胎孙子,钱全部花完还不说,把自己弄得象丫头仆人一样。

老了就要为自己多想想,不要成为子女的累赘就好了,搞好身体,开心生活,在前题下能帮孩子们多少是多少。对于单身老人,最好不要依附于孩子们生活,因为与他们的生活理念不同,为了少生闲气,不要掺和进他们的生活圈。为此,在妥善安排好家产后,选择一个合得来,趣味相投的人结伴生活是最好的办法。

我目前是单身,虽然六十刚出头,现在不与子女一起生活,将来也不与他们在一起生活。找个临时的伙伴往前走着,如果时间长了大家都特别了解了,各方面的融合度高了,不排除去领那个证。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开始规划日后美满的生活。她目前给别人当保姆,我现在给人看大门,两个星期团聚一次,小别胜新婚,平时电话联系不断,日子过得开心有滋味。我们计划,除了退休工资,趁着还能干再攒些钱,等干不动了专心过我们的小日,如果需要也可以请一个保姆。双方各自的孩子,放手让他们去生活,我们不补贴他们,也不给他们增加什么负担,也不看他们的脸色生闲气。这样生活不好吗?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angfa.cn/question/16696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