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问题详情

可以通过公开市场大量购买一个公司的股票,然后达到控制这个公司的目的吗?

可以通过公开市场大量购买一个公司的股票,然后达到控制这个公司的目的吗?
2022-05-18

股票本身就是拿来买卖的,特别是对于A股同股同权来说,你持有的股票越多你的话语权越高,如果持股达到较高的比例,进入公司的管理层并控制公司也并非不可能。

通常情况下,一个公司的股权有几个界限,不同的股权比例所享有的权利是不一样的。

绝对控制权67%,当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机构只有一个公司67%以上的股权,那么它就可以做到100%的控制这个公司,别人反对一点作用都没有;

相对控制权51%,基本上可以很安全的控制这个公司;

安全控制权34%,一票否决权 ;

30%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线;

20%重大同业竞争警示线; 临时会议权

10%,可提出质询/调查/起诉/清算/解散公司;

5%重大股权变动警示线。

当然上面我们所说的这些股权结构是建立在同股同权的基础上,只要你的股票是通过合法合理的渠道购买的,符合监管的相关要求,那从理论上来说,通过大量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成为公司最大的股东之后,你不仅可以进公司的管理层,甚至有可能控制整个公司。

但从实际上来看,想要通过大量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控制一个公司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关于大量收购上市公司的股票以达到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最近几年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那就是万宝之争。



万宝之争可以说是最近几年A股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 2015年1月,前海人寿(宝能系)就通过证券交易所买入万科A股股票,根据披露的信息,前海人寿于2015年1月、2015年2月、2015 年 3 月、2015 年 4 月、2015 年 6 月和 2015 年 7 月都有所交易, 而第一次构成举牌为2015年7月。

之后宝能系一直在买买买万科的股票,根本停不下来,2015年8月26日,前海人寿、钜盛华作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万科15.04%的股份,以0.15%的优势首次超越了万科原第一大股东华润集团。

到了2015年12月24日,宝能系对万科的持股比例增至24.26%,持股比例进一步扩大,到了2016年6月26日,万科公收到宝能系要求罢免包括王石、郁亮在内的万科10名董事、2名监事,宝能系亮出了底牌旨在终结万科的“王石时代”,从而达到控制万科的目的。

如果没有后来监管部门的介入以及万科、恒大的一系列操作,估计万科的董事会早就被保能系给占领了。

最终万宝之争是以恒大把14.07%的股权转让给深圳地铁,深铁持股由15.31%变为29.38%,超宝能25.4%持股成万科第一大股东,至此指万宝之争才靠一段落,王石也持续了万科的董事长职务。



由此可见,在A股想要通过公开市场购买股票达到控制一个公司的目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对于宝能这种拥有巨量资金的公司来说尚不能完成,更不要说一些资金有限的个人或者小机构了。

而且万科之所以被宝能盯上,我觉得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万科的股权相对比较分散,管理层持股比例太少,所以处于非常被动的一个局面。

但在实际当中即便是一些小公司,想要通过购买股票达到进入公司管理层或者控制公司的目的,难度同样也非常大。

通常来说想要进入一个公司的管理层,达到控制这个公司的目的,有两种渠道可以操作。

第1种渠道是通过一级市场购买董事会所持有的非流通股。上市公司的股份并非完全都流通在市场上,现在有很多公司会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区分,非流通股一般只有创始团队成员持有,所以你可以在私下跟这些董事会成员达成交易,收购他们手中的非流动股从而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

第2种渠道是通过二级市场购买流通的股份。二级市场就是我们正常在股票交易市场上所购买的这些股票,这些股票相对比较零散,所以购买相对比较容易一些。

但是想要通过二级市场不断的购入股票成为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从而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这里面主要会面临几个难度:

第一、持有上市的公司股票超过5%就要举牌。



当股东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超过5%,按照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就必须发布公告,而一旦发布公告之后,大家知道有人要举牌上市公司,会有更多的人购入这家公司的股票,从而在短期之内推升这家公司的股价,这会让收购的成本进一步增加。

而且一旦举牌之后,就会引起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警惕,他们肯定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反制,比如通过回购股票,以及舆论压力给收购方施加压力等等,这会大大的增加收购方的收购难度。

第二、目前大部分公司的创始团队都持有大部分的股份。

很多是上市公司为了避免控制权落入他人的手中,他们在上市的时候创始人团队所掌控的股权比例一般都很大,比如目前A股有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持股比例都达到30%以上,甚至有的公司董事长持股比例达到40%以上,所以即便某一个人通过公开市场购入这家公司的股票,但是想要成为第一大股东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第三、上市公司可能是同股不同权。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特别是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为了保持创始团队的绝对控制权基本上都实行的是同股不同权的股票方式,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京东,阿里巴巴等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

比如在京东的股权结构当中,虽然刘强东只有15%左右的股权,但其所拥有的投票权却超过75%,相反,虽然腾讯旗下的投资公司拥有京东18%的股权,但其投票权却只有4.5%左右。 这种同股不同权的股票设置,可以让创始人团队以较少的股份掌握着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可以有效避免被恶意收购的目的。

第四、上市公司可以开启毒丸计划。

毒丸计划简单来说就是股权单薄反收购措施,当一个上市公司面临恶意收购的时候,上市公司公司创始团队为了保住自己的控制权,就会大量低价增发新股,让收购方手中持有的股票比例下降,从而达到稀释收购方股权的目的,比如2005年新浪在面对盛大收购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毒丸计划,最终盛大只能无奈的放弃收购新浪的计划。

2022-05-18

当然可以,有钱就可以任性,但是困难重重,我们来捋一下。

首先是5%的门槛

当你在二级市场持续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达到5%时,你必须暂停买入行为,并及时履行报告和公告义务,公告的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份,否则即构成严重违规行为。且之后每增加或减少5%均应及时履行报告和信息披露义务,在报告期及报告后两日内不得再行买卖。

红线是30%

持股比例达到30%时,触发要约收购,如果收购者在持股30%以下的情况下停下,可以通过发出部分要约的方式增持到30%以上,而不触发全面要约的规定;如果持股比例在30%以上,却不符合豁免要约义务或免于要约的情形增持必须通过部分要约的方式进行。看到没,这里是必须,也就是说,不管股票涨到多少都要接。

这是国内的,国外的邀约收购会更狠一点,超过某个限度后,会要求收购的公司已过去两年的最高价收购股份。

重要股东的信息披露

只要持股超过5%,就变成了这个公司的重要股东,那么依据上市公司相关的管理规定,重要股东的信息是要按照相关要求来披露的,也就是说以后你干了啥,都要公开,否则将触犯证券法规。

怎么样既是大股东,又避免大股东的麻烦呢?

可以通过不同的主体来收购,但是不要超过5%,也就是说,这些都是你的门面,和你的行动是一致的,但是都没有达到5%的门槛线。

2022-05-18

只要你在合法合规的前期之下,是完全可以通过公开市场大量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然后达到控制这家公司的目的。

其实你提出的大致意思就是想要通过股票二级市场进行收购一家上市公司,想要通过二级市场来控制一家上市公司是可能的,但是道理非常艰难,必需要收购大股东手中的筹码才行,只要你达到这家公司股份51%你就是有绝对的控股权。

二级市场想要大量购买上市公司的股份要按照股票市场的制度进行, 分三种情况进行购买二级市场的股份。

(1)购买上市公司股份占比5%以内,也就是不超过一家上市公司总股本5%,在这种情况之下可以暗中购买,不需要对外公开。但是假如你要购买一家上市公司股份占比超过总股本的5%,股票市场俗称“举牌”,这种情况的话就是要根据规定必需对外公开信息,如果不继续再度暗中购买这家股份,属于违规操作,会得到管理层的处罚。

(2)当购买一家上市公司股份在5%~30%之间(不含30%比例),对外公开披露对公司的持股情况,如果继续购买这家公司的股份,说明这股力量明显的就是冲着想要控股这家公司的目的而来,这个时候大股东肯定会十分留意你的一举一动,会不会让你继续购买股份了;如果大股东不赞同你继续购买股份,肯定会干涩你继续买股票的行为。

(3)当你的通过以上两步进行收购到上市公司持股比例达到30%之时,这个时候就必需要发起邀约收购了,邀约收购需要召开大股东会议,如果大股东同意邀约收购你才有下一步进一步买股份的可能。假如股东大会不同意你邀约收购,你即使强制性收购的话,你只会触犯违规买股行为,同时你也收不到更多股份了,因为大部分股民都是已经在大股东手中了,这个时候想要收购大股东股份肯定要得到大股东的同意。

综合以上分析,如果你想通过股票二级市场大量购买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必需要经过两个门槛,5%之时俗称举牌,需要对外披露相关信息,当持股比例达到30%之时要发起邀约收购,必需得到大股东的同意才能有后续进展,不然的话会在30%止步

所以想要达到控股一家上市公司,走的程序是相对复杂,必需要达到持有一家上市公司51%以上才能完全控股,但真正想要达到51%的控股比例,必需要收购大股东手中的筹码,不然你只是想二级市场流通盘来持股的话,即使你把所有流通股份买完都是无法达到对于一家上市公司的绝对控股权,何况也是不可能把所有流通股份都收购完毕呢?

总之通过公开市场大量购买一个公司的股票,然后达到控制这个公司的目的是可能实现的,真正想要达到这个目的道理艰难的。

看完点赞,腰缠万贯,感谢阅读与关注。

有真实例子,从公开市场买入股票后,控制公司,并且彻底更换了公司的管理人员,将公司的创始人也请出了公司,那就是中国南玻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玻。

2015年,前海人寿通过二级市场大量买入南玻A的股票,最高持股占南玻总股本26.36%,成为南玻的实际控制人。在前海人寿及其一致性的人增持南玻股票的期间,公司原来的管理人员陆续离职,到了2016年11月,南玻原来的董事长曾南离职,管理团队大部分换成了前海人寿选定的人员,到现在,前海人寿还是南玻的实际控制人。

南玻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股权变动,公司管理人员彻底更换,当然,南玻被前海人寿控制之后,发展得并不好。

说明换了之后的管理团队也没有推动南玻再上一层楼,而是将南玻的发展方向引向太阳能,效果不好。从最高算,自从前海人寿控股之后,南玻股价跌去75%,相当于一个人动了大手术之后虚弱无比。南玻就是被前海人寿动了彻底的大手术,全身器官换了个遍,结果虚弱无比。

2022-05-18

当然可以。只要资金够雄厚,并且该上市公司股权够分散,市场上有足够多的股票出售,同时要遵守监管的举牌和收购。一般这种情况,称为强势的野蛮人,一般会遭到现在大股东或管理层的强烈抵制,也有可能遇到第三方的阻击,可想而知这种方式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难度会很大。但是理论上,还是可以的,只有钱够多。

2022-05-18

可以!看看宝能和万科之争,你就明白了!

2015年下半年万科股价大跌,宝能的姚振华嗅到商机,想要拿下万科。

宝能先是通过旗下前海人寿买入万科5.52亿股,花费80亿。占股份约5%。后又继续大量增持,共计占到万科股份达到15%,一举超过万科的原第一大股东华润集团。

然后华润为了应对也开始增持,将股份占到15%以上,又重新夺回第一大股东的位置。

宝能又继续增持,在公开市场大量购买万科股票,后将股份继续增持到25%左右,又夺回第一。

根据规定,要约收购红线是30%,如果宝能对万科持股达到这个数字就可以对万科发起收购请求。

宝能系企业为了这25%左右的股份。就已经花掉了四百多亿,不惜动用了大量的杠杆资金。正当宝能系准备继续增持,想要一举拿下万科时。万科在董事长王石的带领下发起了绝地反击!最终邀请深铁出手,才成功抵御了宝能的入侵!

这场“宝万之争”非常精彩!宝能意欲收购的行为虽然动用了大量杠杆,但并没有违反规则。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对双方而言,都谈不上失败。万科保住了企业管理权,宝能也通过套现,赚取了高额收益。这是一场没有输家的战争。

2022-05-18

可以的首次超过5%,就要去上报有关信息,然后在增持,需要提前公布

有钱完全可以,但要讲策略,不然成本激增

2022-05-18

姚振华就这样干过,并且还成功了。虽然在万科失败了,但其他地方可行。

2022-05-18

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但一般来说,这种情况是做不到的,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都是事先和管理层谈妥一个收购价格,或者资产重组借壳上市。

当你买了5%就会公示,之后所有的买入计划都需要提前公示,此时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也会继续推高股价,直到公司进入收购方觉得不太合理的估值。

另一方面,二级市场长期估值是前高的,即时短暂的估值偏低,最先发现的也是公司管理层。公司可能采取增持,回购,甚至要约收购等方式,通常不会给外来人很好的机会

2022-05-18

资本市场,本身的功能就是提供股权交易的。根据法律以及公司章程,持股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实现对公司的控制的。

但是,管理层不这样认为,从万科事件等,充分的证明,管理层认为资本市场只能炒作,不能进行控制权转移。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angfa.cn/question/8111

相关问题